國知發辦字〔2013〕22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知識產權局,教育廳(委、局),文化廳(局),工商局,廣電局,版權局:
在中央宣傳部的支持下,知識產權局、教育部、文化部、工商總局、廣電總局、版權局聯合制定了《關于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現予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 文化部
工商總局 廣電總局 版權局
2013年3月13日
關于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若干意見
為深入推進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增強全社會尊重、保護知識產權的觀念,建設適應創新驅動發展需要的知識產權文化,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知識產權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思想意識保障。大力弘揚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觀念,有助于增強公民文明素質,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有助于營造公平競爭、誠信經營、創新發展的市場經營環境,維護公平有序的競爭秩序;有助于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發展中國特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有助于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熱情,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當前,知識產權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全社會尊重知識產權的意識不斷增強,崇尚創新的理念逐步樹立,誠信守法的市場環境不斷優化,知識產權文化氛圍已經初步形成。同時,全體公民保護知識產權的自覺意識、維護知識產權制度的行為規范尚未普遍形成;勇于創造、敢于創新的文化氛圍仍然不夠濃厚;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仍然有待進一步優化,知識產權文化環境整體上仍然不能適應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需要。
必須充分認識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注重發揮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和知識產權法制建設的合力,遵循文化建設的客觀規律,立足國情、著眼未來,大力建設知識產權文化。
二、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入推進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主線,堅持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和積極吸收借鑒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相結合,以正確價值觀引領知識產權文化建設方向,把弘揚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核心觀念和以樹立創新為榮、剽竊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假冒欺騙為恥的榮辱觀作為根本任務,大力發展面向中華民族未來發展需要的知識產權文化。
(二)工作目標
到2015年,知識產權文化核心觀念和榮辱觀的社會認同度顯著提高,公民尊重和自覺維護知識產權的意識進一步增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體系初步建立。
到2020年,知識產權文化核心觀念成為公民普遍認同的時代精神的重要內容,全社會投身創新創造的精神動力顯著增強,公平競爭、誠信經營、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基本形成,科學化發展的知識產權文化建設體系更加完備,知識產權文化建設有效支撐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和創新型國家建設。
(三)基本原則
——發揚傳統、弘揚創新。堅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有效運用中外各種優秀文化資源,發揚中國文化中尊重知識的優良傳統,以崇尚創新的核心觀念引領知識產權文化建設。
——貼近大眾、促進發展。堅持把知識產權文化建設與公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現實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不斷豐富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形式,把社會公眾普遍增強的知識產權意識轉化為維護知識產權的自覺行為,促進知識產權制度的有效實施和經濟社會創新發展。
——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堅持把政府推動和全社會廣泛參與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調動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促進知識產權文化建設蓬勃開展。
三、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
(四)深入普及知識產權觀念
加強相關知識傳播,提升公眾對專利、商標、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認知水平,宣傳知識產權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國家形象提升的重要價值和意義。繼承革故鼎新、推陳出新的傳統文化,使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觀念深入人心,融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成為社會新風尚,不斷增強全民法律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五)推動形成創新發展環境
優化有利于踐行知識產權文化核心觀念的法制環境、政策體系和誠信機制。養成公民自覺尊重和維護知識產權、自覺抵制“山寨”文化的行為習慣,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整治和懲處力度,使造假欺詐、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的歪風邪氣失去滋生土壤,有效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
(六)提升知識產權領域國家影響力
引導企業履行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社會責任,樹立中國企業尊重知識產權的良好形象。進一步增強民族品牌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意識,推動民族品牌走向世界。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加強知識產權領域中外交流,積極吸收外來有益文化,促進國家綜合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七)健全知識產權文化傳播體系
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知識產權宣傳普及、教育培訓、學術研究和國際文化交流協調發展的工作體系。探索構建公益主導、社會參與、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城鄉兼顧的知識產權文化傳播體系。
四、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具體舉措
(八)繁榮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理論和學術研究
鼓勵、支持教育界、學術界廣泛參與,提高知識產權學術和文化建設理論研究水平。建立若干知識產權文化研究傳播基地,支持學者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探索知識產權文化建設規律,譯介國外知識產權法律和知識,研究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推出一批優秀知識產權研究成果和普及讀物,引領社會廣泛參與和探討知識產權文化建設,擴大知識產權文化的社會影響力,支撐和促進中國特色知識產權文化建設。
(九)拓寬知識產權文化教育培訓渠道
將知識產權有關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法律教育中增加知識產權有關內容。支持高校加強知識產權專業內涵建設,提高知識產權專門人才培養質量。鼓勵高校開設知識產權課程以及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知識產權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把知識產權文化建設與大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開展各類主題教育,增強各類學校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和創新意識。
推動將知識產權知識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培訓和選學內容。開發知識產權免費培訓課程或專題講座。擴大全國知識產權培訓基地培訓規模,加強對企業負責人、知識產權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
發揮各類創新人才作用,建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參與文化傳播機制。發揮老字號承載優秀傳統商業文化的價值,探索建設若干優秀傳統商業文化教育基地。積極發揮志愿者作用,推廣知識產權志愿服務。支持建立促進知識產權文化發展的民間團體。
(十)加大知識產權文化宣傳力度
制訂知識產權宣傳普及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推動將知識產權法制教育納入全民法制宣傳教育規劃。發揮各級政府引導作用,組織開展各類知識產權宣傳活動,打造“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等有影響的品牌化宣傳活動,促使知識產權“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軍營、進市場”。
鼓勵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各類媒體開設固定欄目,及時、充分宣傳報道知識產權新聞,加強媒體監督,以正確的輿論引導社會。充分運用公益廣告作用,宣傳知識產權文化核心觀念。建立和完善表彰制度,發揮誠信經營市場主體等的典型示范效應,促進全社會知識產權文化觀念傳播。
(十一)實施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工程
實施知識產權文化產品傳播工程。支持創作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知識產權題材影視等作品;制作適合新興媒體傳播的系列知識產權普及讀物,增強知識產權文化傳播普及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把知識產權知識、信息、觀念傳播納入國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弘揚有利于鼓勵創新創造和誠信守法的優秀傳統文化。
開展企業知識產權文化建設試點工程。引導企業將知識產權戰略融入整體經營戰略,把提高員工維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履行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社會責任。
(十二)完善有利于知識產權文化發展的政策體系和誠信機制
加強政策引導,引領全社會、特別是市場主體科學評價知識產權數量、質量和市場價值,促進知識產權事業科學發展。完善知識產權利益分享制度,兼顧權利人與相關人利益,構建和諧的知識產權制度實施機制。
加強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等與社會公眾利益和觀念形成緊密相關的知識產權的執法和管理,構建公平競爭、有利于創新發展和品牌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推動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侵權違法失信懲戒制度。推動創建知識產權誠信經營文明單位,鼓勵企業和行業組織承諾“真品、正版、正宗”,大力宣傳銳意創新和誠信經營的典型企業和人物。
(十三)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國際交流
進一步拓寬對外宣傳渠道,加強與有關國際組織、外國有關政府部門、專業機構、民間機構以及媒體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借鑒國外知識產權文化普及推廣經驗,宣傳我國全社會知識產權社會認知程度、文化觀念、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進步,釋疑解惑,加深相互理解。
探索建設海外中國創新成就展示中心,宣傳推介代表性中國品牌產品,打造“中國制造”創新形象,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國際環境。
五、加強組織領導和條件保障
(十四)加強組織指導和督促檢查
中央宣傳部、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相關部門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統籌協調和工作指導,推動將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納入各級政府及宣傳文化主管部門工作議程。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結合實際情況,制訂落實工作方案和年度行動計劃,明確責任分工,加強督查指導,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十五)加強部門協同落實各項措施
充分發揮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和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組委會機制作用,定期開展公眾知識產權文化素養調查,監測和分析輿情,加強部門溝通,及時通報交流情況,總結經驗,形成統籌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工作的合力,構建知識產權文化建設長效機制。
(十六)加大條件保障力度
各地各有關方面加大投入,把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統籌納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規劃。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建立各種促進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基金等組織,逐步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渠道投入的條件保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