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 宋敏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但是,在我國農業專利擁有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大量農業專利利用率低、價值挖掘不夠等問題也日益凸顯。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農業發明專利轉化利用率不到3%。通過自行實施、轉讓或許可實施的農業專利中,實現較大經濟價值的農業專利更是鳳毛麟角。在農業專利數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時,如何培育高價值的農業專利以提高轉化利用率,成為農業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農業專利的潛在價值是由專利的技術屬性、法律屬性和市場屬性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培育高價值農業專利是一項需要從農業專利創造、保護、運用、管理和服務等多環節入手,全程全方位施策的系統工程。首先需要在專利創造階段加強知識產權診斷和創新導航,避免農業技術研發中的低水平重復,提高創新度;其次需要加強知識產權全球布局,提升創新成果在全球的知識產權獲權能力,形成國家市場競爭力;第三是要加強專利轉化運用的市場運營能力,尤其需要重點突破農業專利轉讓交易通道不暢這一瓶頸,通過價值實現的獲得感提升專利發明人的質量意識和市場意識,自覺從自身利益出發,從片面追求專利數量向追求專利質量和高價值、高回報轉變。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科研單位,在國內授權的農業發明專利中,教學科研單位擁有比例為45.93%,超過企業和個人的32.83%和21.24%。然而,科研教學單位自身的市場開拓能力有限,只有建立通暢、快捷的農業專利轉讓交易通道,才能保證科研單位的專利轉讓給企業,發揮科研單位和經營企業各自的優勢,實現農業專利價值的最大化。但是,由于農業專利實施不僅受市場風險的影響,而且受自然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業專利具有實施風險大、投資回收周期長等特點。農業專利價值識別的困難性,使得目前的農業專利轉讓交易主要以分散的個體直接交易為主,缺乏高效的配置機制,阻礙了農業專利價值的最大化實現。
針對農業知識產權的特點和農業專利轉化運用的實際情況,農業部在研究構建農業專利價值評估體系、交易規則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了智農361-國際農業專利展示交易平臺。該平臺包括農業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農業專利展示和產權轉化交易系統、農業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三大功能模塊。農業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全面系統采集了全球農業和生物專利技術、植物新品種、地理標志農產品和育種材料等智慧資源數據;建立專題數據資源中心,開發了數據分析、查詢診斷、推送等數據加工和信息提供傳送系統;構建了植物新品種權、農業及生物專利技術、品牌和農業技能等農業智慧資源展示推介、在線交易功能系統,育種材料身份登記和轉移惠益分享系統,實現了農業智慧資源及其產品在線展示、交易對接、履約支付全程貫通,一站式服務。此外,平臺還組建了專門服務團隊,提供包括農業知識產權交易經紀、托管代理、維權援助和投融資服務,以及農業知識產權信息檢索查詢、信息定制、評估鑒定、農業技術集成、眾創孵化、示范推廣、農資銷售、技術指導等衍生服務,實現農業知識產權的高效配置,使農業專利等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最大化,促進高價值農業專利培育,補齊短板,實現價值,增加效益。(知識產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