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創新之志 勾勒建筑之美
濃郁的中國紅色彩鮮明,外觀造型雄渾有力,寓意深邃萬物咸亨……談起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凸顯中華文明智慧主題,表現出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中國文化與中國氣質,為國內外賓朋稱道。它的設計者,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師何鏡堂。
“建筑是表現民族精神與氣質的藝術,也是設計師創新夢想的再現,是有豐富藝術韻味的創新實踐。”何鏡堂對于建筑藝術,總是在追求至臻至善,完美無缺。
設計凸顯時代精神
“建筑是時代精神的具象標志。”與很多建筑設計師不同的是,何鏡堂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開創了獨特的設計理念與工作模式。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他的設計工作走上正軌。設計深圳科學館,時間只有三個星期,何鏡堂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他和夫人都是做建筑設計的,兩人立即啟程來到深圳,到現場查看地形,搜集相關的水文地質資料,夫妻倆在簡陋的招待所開始了他們的設計構思。20多天的時間里,草圖畫了一張又一張,方案改了一次又一次,經過反復推敲、比較,何鏡堂認為建筑主體采用正八角形的平面較為合適。設計時限到了最后一天,夫妻倆連夜趕制出了模型,第二天上午,他們帶著圖紙、模型作品交給籌委會。國內外的眾多候選方案中,何鏡堂的設計作品是唯一中選的。被當地人稱為八角樓的深圳科學館,其造型獨特,先進的設計理念深受業內好評,建成后連續獲得多項大獎。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何鏡堂在高校一邊培養學生,一邊進行建筑設計。他帶領他的設計團隊先后設計了一批知名的工程建筑,其中包括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工程、五邑大學教學主樓、廣西桂林博物館等,在業界逐漸廣為人知。
1992年,何鏡堂擔任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院長,他的建筑設計生涯迎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近年來,何鏡堂和設計團隊在很多國際競賽和重要工程中頻頻亮相,成為許多人眼中的“大贏家”。圍繞自己的很多建筑設計作品,何鏡堂都要將其中的創新點提交專利申請,進行著作權登記,有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只有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才能讓建筑設計佳作迭出。”何鏡堂想到的,是如何讓整個行業良性運轉。
描摹人類精神家園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才能讓設計師后顧無憂地創新。”在何鏡堂看來,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運用,可以推動建筑設計行業不斷創新發展。幾十年的建筑設計生涯,何鏡堂形成了一套獨有的建筑創作理念,這成為他建筑設計工作和教學的導向。
培養人才,是何鏡堂始終不懈努力的一項工作。平時,何鏡堂的辦公室就像是“專家門診”,時常會看到學生們陸續前來,請何老師給自己的設計方案“把脈”。“一看到有創新設計的建筑就兩眼放光,一討論方案就來精神。”說起導師何鏡堂,學生們總會提起他對建筑的激情。在學生的眼中,何鏡堂既是良師,也是益友。
何鏡堂的作品,先后榮獲了國家首屆梁思成建筑獎、中國建筑學會建國60周年建筑創作大獎等獎項,一些代表性設計建筑被列入《二十世紀世界建筑精品集錦》等專集。
“開放的中國拿什么與世界對話,現代建筑是最好的語言之一。”年近八旬的何鏡堂仍然活躍在建筑設計的創新一線,貫徹著新的設計理念。“建筑師必須了解現代生活、時代潮流,才能不斷創新,與時代對話。”何鏡堂坦言。(知識產權報 記者 趙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