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值專利是在技術研發中給研發人員新的技術啟示,將創新成果的技術價值進一步提高,形成具有巨大經濟效益和市場戰略意義的高質量、高水準專利或專利組合。服務機構在其中就要做到‘大浪淘沙、滌蕩淘金、精益求精、砌金為寶’。”近日,上海容智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容智)總經理于曉菁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道出了自己對高價值專利的深刻認識。
在知識產權服務行業奮斗近20年的于曉菁,正是這樣一位踐行服務的“掘金人”。在她的努力下,一件件、一組組高價值專利大放異彩。
從挖掘到琢磨
近年來,我國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節節攀升,去年更是實現了“雙百萬”的驕人成績。然而大浪淘沙,如何在數量龐大的專利中挖掘出高價值專利,成為權利人和服務機構共同思考的問題。對于集多項重量級榮譽于一身的上海容智而言,如何幫助服務對象實現“質”的突破,也是實現服務機構自身高價值的意義所在。
在一次為某三甲醫院提交專利申請的服務過程中,于曉菁敏銳地發現,這家醫院所提交的大量專利申請,主要是圍繞一項核心技術提交的8件專利申請,如果圍繞這8件專利申請進一步深入挖掘,可能會實現更大價值。于曉菁通過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幫助醫生們對專利文獻進行了解讀,將科技論文、競爭情報與專利相結合,以專利信息對科技情報信息進行驗證,進而尋找到了更多相關關鍵技術,構建專利網。在她的建議下,發明人進一步研發。果不其然,又順利開發出了12件涉及下游醫療器械領域的專利申請。最終,該醫院藉由這20件專利申請形成的專利組合包,不僅實現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在相關技術領域獲得強大的技術話語權,更為病患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治愈機會。
“從專利挖掘到專利布局再到專利運營,恰如從河蚌中取出珍珠,再把珍珠穿成項鏈。”在于曉菁看來,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專利的高價值,不能僅僅滿足于簡單的“發現”,而是要進一步琢磨、雕飾科研發現的創新成果,使之商品化。針對企事業單位現有的技術方案,檢索、挖掘、改進,形成價值更高的方案,正如同蚌中取珠;通過改進的方案,對研發人員予以啟示,進而研發出更好的方案,如同打磨珍珠;通過高質量的文件撰寫和完善的布局,將創新成果向下游轉移轉化,實現價值最大化,就好似將珍珠鑲嵌為珠寶首飾。“從不名一文的蚌,到價值連城的首飾,正是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的意義所在。”于曉菁表示。
從服務到引領
根深才能葉茂,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必須要扎根深、扎根準,才能使得相關單位行穩致遠。在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中,服務機構更多扮演的是幕后“推手”的角色。企事業單位專利工作強,則可在服務機構的助力下一強再強;單位專利工作弱,就很難依靠服務機構獨木擎天。為此,熟悉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工作的于曉菁,努力從“服務”的角色轉向引領,由一事一議的“幕僚”成長為計之長遠的“軍師”。
于曉菁告訴記者,在高價值專利的篩選和布局實踐過程中,上海容智逐步探索出一套對技術成果從“檢索-分析-審計-布局-轉讓/許可-再布局-鏈接產業”的“7步法專利精準運營”模式,將產業鏈上下游技術進行整合,由上游需求帶動下游產業化,由下游需求促進上游二次研發,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機制,從而實現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精準運營,同時促進專利與投融資行業的對接,打通專利價值的實現路徑。
為了讓社會、企業更直觀地認識到高價值專利的價值所在,在上海市各級知識產權機構的組織下,上海容智承辦了浦東新區知識產權路演活動。在活動中擔任評委的于曉菁,結合具體項目,形象生動地為參與的企事業單位闡述了參賽項目的技術價值及專利布局現狀,展示了高價值專利組合的價值所在。在她的帶動下,活動實現了專利權人、技術需求方和投融資機構的精準對接。
目前,上海容智已成為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服務示范創建機構以及全國知識產權分析評議聯盟理事單位,承擔的央企集團、國企集團知識產權評議及分析項目種類豐富,近3年來,負責承擔項目超過100個。“下一步,我們不僅要打造業內一流服務品牌,幫助客戶通過高價值專利實現更高目標,也要探索知識產權金融分析評議模式,通過自身努力推動專利代理行業更好更快發展。”這是于曉菁個人的目標,也是全行業的共同追求。(知識產權報 記者 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