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 “復興號”正式在京滬高鐵兩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橋站雙向首發。該型高速列車不僅性能大大提升,在安全保障方面也更為先進,安裝了碰撞吸能裝置,提高了動車組被動防護能力。而這一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專家田紅旗教授帶領的團隊傾注無數個日夜努力換來的成果。
攻堅克難填補空白
高速列車作為國家新時期的“黃金名片”之一,是對外溝通交流的重要紐帶。車輛耐撞性技術作為車體核心技術,曾經是我國高端運載裝備走出國門的一大技術瓶頸。以往,列車耐撞性設計主要通過數值仿真與部件實驗相結合開展,部分國家則依賴現場線路試驗進行實驗驗證。然而,現場試驗耗資巨大、重復性差、可控性低、測試參數不完備。在此情況下,田紅旗率領團隊,自主研建了目前國際上唯一的實際運營軌道車輛撞擊試驗/瞬時測力系統,填補了該領域的技術空白,并擁有了中國發明專利18件,提交PCT國際專利申請3件,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列車實車碰撞試驗系統及安全評估技術布局。
“由我們自主研發的實車撞擊試驗/瞬時測力系統,解決了高速列車、地鐵列車、國防裝備等耐撞性設計與評估的難題。”田紅旗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廣泛運用實現價值
依托實車撞擊試驗/瞬時測力系統形成的系列車輛耐撞性關鍵技術,顯著提升了軌道車輛的碰撞安全性,強化了自主品牌,進一步提升了我國軌道車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助推了我國高速列車“走出去”步伐。
“好的創新成果必須應用在產品中才能凸顯其真正價值。高速列車耐撞性技術的成功研發,為我國高鐵‘走出去’進一步贏得了主動權。”田紅旗及其團隊在注重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的同時,也注重對創新成果和專利技術的轉化及應用,長期為我國高速列車生產制造企業提供耐撞性方面核心技術服務。其研建的列車耐撞性試驗系統廣受好評,成套設計及評估技術得到了美、德、英等國家相關權威機構的認可,已應用于“復興號”高速列車及京津等地的地鐵列車,并出口美國、阿根廷等國用于城軌或地鐵列車。
田紅旗及其團隊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創新,收獲了眾多榮譽,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詹天佑成就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光召科技獎等多項獎勵。“創新永無止境,挑戰未有窮期。”在田紅旗眼里,中國軌道交通的未來前景無限。(知識產權報 記者 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