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專利法起草小組成員、專利復審委員會原副主任趙元果
2018年,趙元果86歲。
此時,距離他加入專利法起草小組、投身知識產權事業已經過去了近40年的時間。中國的知識產權事業因改革開放而生,伴改革開放而興,而在這近40年的歷史進程中,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一段早期知識產權創業者們奮斗、迷茫、堅守和收獲的往事。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實踐者,無論是參與起草專利法,還是主持建設原中國專利局專利復審委員會,抑或“退而不休”躬耕于知識產權服務工作第一線,趙元果的名字始終和中國的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牢牢地綁在一起。
先遣隊:天降大任 迎難而上
1979年,趙元果47歲。
這個東北漢子正面臨著一次人生的重要抉擇。年初,作為國家科委計量科學研究院放射性室黨支部書記,領導原先考慮讓他南下杭州創辦中國計量學院。可是,就在考慮期間,當年3月19日下午,趙元果和同屬國家科委系統的宋永林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的郭壽康、北京大學的段瑞林、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的夏淑華、中國貿促會的胡明正4位法律專家,被時任國家科委副主任武衡召集到辦公室。
“召集大家的目的,就是組建專利法起草小組,限時兩個月拿出初稿?!壁w元果回憶,法律從業者深知,用兩個月的時間來起草一部法律,這是何其緊張的一項重任,若能按此進度成功,在中外法律史上都可謂是一個奇跡。6名與會者,再加上后調入的西北政法學院的湯宗舜、中國科技情報所專利館的朱晉卿,8名專利法起草人的“極限挑戰”就此開啟。
然而,專利法起草工作的難,不止于時間的緊迫和經驗的缺失,更有因時代局限而帶來的激烈爭論。據趙元果回憶,我國在籌建專利制度過程中比較大的曲折共有3次:1980年下半年,原某部門負責人就我國建立專利制度問題向國務院領導致信,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我國沒有必要建立專利制度,引起軒然大波;1981年下半年,國務院相關部門對專利法草案征求意見,又有多個綜合性經濟部門和機械制造部門提出不同意見;1983年7月至9月,機械工業部(原一機部)再次對我國建立專利制度提出不同意見,為此機械工業部和專利局的同志多次專門開會討論……
“我國長期沒有建立專利制度,人們對專利制度很不了解,因此對它需要有一個認識過程。這就決定了我國建立專利制度不可能一帆風順?!壁w元果說,雖然事業發展曲折,但專利法起草小組卻沒有絲毫的畏難情緒:夏天的北京酷暑難當,沒有空調、沒有風扇,大家揮汗加班奮斗,有時候已經過了吃飯時間,趙元果仍然打著赤膊,埋頭在鋼板上刻蠟紙……
歷經五載波折,增刪二十四回,終于,1984年3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專利法,趙元果清楚地記得,通過的時間是當天15時04分。自此,我國建立專利制度的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正式誕生。專利法起草小組以出色的成績,推動了鄧小平同志“專利法以早通過為好”重要指示的落實。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趙元果仍激動不已。
開拓者:廣攬人才 學以致用
1984年,趙元果52歲。
作為專利法起草小組成員的他,此前在中國專利局內先后擔任法律部負責人和法律政策處處長。在專利法表決通過后,專利局黨組決定成立專利復審委員會:時任中國專利局局長黃坤益兼任委主任,專利局黨組成員廖德榮兼任委副主任,趙元果受命擔任委專職副主任、主持工作。
“最開始的時候,包括我在內,專利復審委員會的專職人員只有兩個人,辦公室就在玉淵潭公社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屋子,那時候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發掘和搜索人才?!壁w元果回憶說。清華大學的優秀教師鄧亞琥、中國科學院502所的衛星天線設計者張景成、化工研究院的孫振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張遵逵……在趙元果的積極招募下,從1984年底到1985年,陸續有20多人調入專利復審委員會,基本都是有經驗的技術專家。
人員雖然陸續到位了,可是真正想要建立起完善的復審無效工作體系,對于當時的專利復審委員會第一代工作人員來說,還是一個龐大復雜的工程。趙元果在專利法起草小組工作期間,已經調研過一些國家的專利復審無效工作情況,在此基礎上,趙元果又帶領大家從國外“取經”。從1984年9月起,專利復審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和歐美地區的專家頻繁往來,通過不斷的“派出去、請進來”,趙元果帶領專利復審委員會逐漸制定和確立了各種規章規程。到1985年7月,無效審查規程和復審審查規程經專利局審批通過,專利復審委員會的工作有序地開展了起來。
到1990年時,專利復審委員會的復審請求案件年受理量和無效宣告請求案件年受理量分別首次突破100件。對比如今每年4000余件的受理量,邁過100件這道坎仿佛顯得微不足道,但親歷者皆知,在一無經驗、二缺人才的當時,專利復審委員會的這些工作是趙元果等老一輩復審人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工作業績,值得如今所有知識產權工作者銘記、敬仰和繼承。在主持專利復審委員會工作8年多時間后,1993年1月18日,趙元果退休。
活字典:搶救歷史 傳承精神
2003年,趙元果71歲。
這一年,趙元果編著的《中國專利法的孕育與誕生》出版,20多萬字的字里行間都凝結著他的心血與汗水。雖然出版過程幾經周折,但趙元果堅信:“這本書是為了給中國專利法的誕生留個紀念,也是送給剛剛接觸專利工作的年輕人的一份禮物。”實際上,中國建立專利制度的時間節點、歷史事件、文獻資料等,只要問趙元果,他總是能脫口而出,而且準確無誤。
談起自己的心愿,趙元果說,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盡所能把中國建立專利制度的史料多搜集一些。的確,從專利法起草小組成立、接觸專利工作開始,趙元果就默默地整理并珍藏相關史料,他是歷史的參與者,同時也是記錄者。參加工作的多年間,趙元果甘當中國專利史料的保管員,每次辦公室搬家,趙元果都必須像寶貝一樣地帶上他那幾箱子資料,愛護那些資料甚至勝過愛惜自己的身體。曾經,專利法起草小組成員、精通外語的朱晉卿被譽為 “外國專利制度的活字典”,而趙元果在朱晉卿之后,也被很多業內同行贊為“中國專利制度的活字典”。
“歷史上每一項事業的蓬勃發展都離不開起源、發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進步這些要素?!壁w元果說,專利事業也是如此,不只是“專利法”,從“專利審查”到“專利復審”乃至“專利文獻”“專利代理人”等都有著自己的歷史傳承和發展,應有的回望是一次真誠的學習,回顧過去也是精神的凈化和洗禮。
伴隨改革共成長,甘當事業鋪路石。對趙元果而言,歷經歲月變遷,不變的是對工作和事業的摯愛,這是一段永不褪色的記憶。(知識產權報 記者 張海志 崔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