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協調司
2017年7月26日
保護協調司第二季度工作進展
一、調研并推動試點工作
赴寧波、廣西、廣州、江蘇等地聽取項目匯報,了解和服務促進試點工作開展。寧波試點工作機制分為技術和管理兩個層面,管理層面由市知識產權工作領導小組跨部門協調,由市知識產權局牽頭推進,技術層面由寧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負責統籌,包括29個支撐項目。試點工作整體進展較快,已進入到導向目錄編制階段。廣西建立“1+1+1”的試點工作模式,設置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數據、政策和平臺8個工作組,每個工作組均由知識產權局牽頭,每個工作組均對應一個相關廳局,并有相關廳局的處室負責人參與工作。目前推進效果較好,已經基本摸清數據資源,形成區域產業與專利對應報告等,尤其在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等知識產權數據收集方面有所突破。江蘇試點對象是全省、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7個地市,目前由省知識產權信息中心、江蘇科技大學、智慧芽公司等4家機構承擔試點工作。前期工作較細,數據調查表復雜,參與主體眾多,數據報送和統籌協調難度較大,目前正抓緊調整工作范圍和模式。廣州試點工作啟動較晚,但進展不慢,已完成專利能力綜合評價與專利布局匹配分析,以及專利布局規律分析等。
保護協調司下一步將繼續對試點地方逐個進行摸底調研,針對不同的試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服務,推動試點工作既完成統一的任務,又試出不同的特色。
二、推進知識產權導向目錄范本編制工作
完善資源配置導向目錄(寧波)范本編制工作方案,目標形成寧波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產業發展引導目錄,形成寧波汽車零部件等產業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資源配置導向目錄,完善寧波市政府產業發展決策機制,同時形成范本,積累經驗,為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試點工作形成重要參考。確定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寧波市人民政府和導向目錄編制團隊協作完成,具體工作參與部門為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協調司、寧波市知識產權局和大連理工大學劉鳳朝教授牽頭的導向目錄編制團隊,明確工作任務和時間節點。組織導向目錄編制團隊對寧波汽車零部件產業進行深度調研,共調研13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初步了解了寧波汽車零部件產業研發創新情況、產業鏈布局情況、知識產權工作需求等。
下一步,導向目錄范本編制工作團隊將加強合力,盡快推出階段性成果,為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試點工作提供服務支撐。
三、推進知識產權區域布局成果發布工作
在“知識產權走基層 服務經濟萬里行”長沙站和大連站介紹知識產權區域布局工作。《中國知識產權區域布局理論與政策機制》《中國知識產權區域布局研究報告(2016)》已完成排版印刷,將在全國地方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培訓班上,面向全國各省級和部分地市知識產權局進行發布和解讀。
江蘇省第二季度工作進展
一、工作進展情況
構建資源分析模型。探索開展評價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型的同步研究,針對全省、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試點城市三個不同類型的試點主體,研究設計與江蘇知識產權資源調查指標體系相匹配、且基于產業發展的知識產權資源匹配度分析數學模型,并采用現有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為確保數學模型的科學性,組織召開了評價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型論證會,邀請東南大學經管院仲偉俊教授、江蘇大學唐恒教授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對指標體系、數學模型提出意見和建議。目前,項目組針對專家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正在進一步修改完善匹配度分析評價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型。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召開試點工作推進會。組織各設區市和試點工作技術支撐團隊召開全省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試點工作推進會,總結全省試點工作進展情況,梳理試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研討布署下一階段工作計劃。
(二)開展知識產權資源分析。組織相關人員對統計數據進行審核,確保數據準確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礎上,根據試點工作推進方案,對知識產權資源分布情況進行量化分析,從而摸清全省以及各設區市知識產權資源、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分布狀況的家底,編制全省區域和重點產業知識產權資源分布狀況報告。
(三)開展知識產權資源、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匹配度分析。針對全省區域知識產權資源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分析全省及設區市知識產權資源與創新、產業、經濟、教育、文化等資源相關關系,以產業為核心開展創新資源、知識產權資源的匹配度研究,找準知識產權資源分布存在的問題,明確合理布局的方向,編制知識產權資源配置導向目錄。
(四)開展全省知識產權政策分析研究。按照省級層面和設區市層面,在對全省知識產權、科技、產業、財稅等政策梳理匯總的基礎上,根據知識產權資源配置導向目錄,找出區域知識產權工作的不足,協商省政府知識產權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提出促進全省知識產權綜合運用能力提升、加快產業高端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五)建設資源調查統計分析平臺。加快支撐平臺建設步伐,添置必要的服務器等硬件設備,研究開發統計分析系統軟件以及試點工作所需其他應用支撐軟件,并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資源、創新資源和產業基礎信息綜合數據庫。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季度工作進展
第二季度,廣西知識產權區域布局各課題組加強統籌協調,按照總體部署有序推進。目前已基本完成數據采集工作,工作重點轉向數據分析及導向目錄編制工作。
一、全面深入落實知識產權布局工作
(一)加強交流學習。利用2017年知識產權區域布局第一期培訓班在南寧開班之際,全面提升課題組對知識產權區域布局的認識和專業能力。定期組織項目組共同學習交流。4月12日,在南寧市召開“廣西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試點階段成果匯報及評估會”,8個課題組分別匯報了工作進展與成果、工作計劃與經費使用情況;6月13日,召開“調查數據搜集與導向目錄編制”主題交流會,各分課題組結合自身課題特點圍繞該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
(二)突出廣西特色。商標:將東盟國家的商標注冊申請情況,納入分析模型,并在導向目錄編制里融入與東盟國家對接的相關內容。地理標志: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繪制扶貧地區的地理標志資源導向目錄。
二、初步成果
一是數據資源基本摸清。課題組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129個指標,收集廣西全區及各市統計年鑒、行業統計年鑒共300余本,政府和行業部門年度報告100余份,從各類年鑒、報告中采集并測算各類指標數值近兩萬條,完成《廣西專利密集型產業統計監測報告(2016)》、《2015年廣西區域產業及專利對應情況初步分析》等報告。二是與產業、科技、教育的匹配關系基本明確。通過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權重的確定、區域知識產權能力綜合評價、空間集聚效應分析、空間依賴分析、空間網絡分析、耦合協調度分析、灰色關聯分析等9個步驟,從空間和時間的維度建立了知識產權自身與前端的教育、科技及產業發展潛力以及后端的社會需求之間的匹配關系,明確重點領域和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及定位。三是制定科學評價體系。確定創造潛力、創造能力、運用能力、運用需求和保護管理5大模塊的評價體系,利用空間匹配分析,提出以專利資源為中心,引導其他資源在區域優化配置導向目錄。四是導向目錄框架基本形成。根據知識產權、教育、科技資源與對應優勢產業的空間分布情況,協調知識產權、教育、科技資源與對應產業的關系,識別知識產權、教育、科技的資源富足產業和不足產業,形成適應于優先發展產業的知識產權資源導向目錄框架。五是可視化平臺搭建基本完成。與中科院地理所對接,獲悉了廣西14地市、“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和“貴西資源富集區”的地理區域圖信息,從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志和植物新品種五個模塊,展現14個地市、經濟區域的重點產業、質量指標及耦合系數、專利分布、專利權人TOP10、產業分布TOP10。
重慶市第二季度工作進展
一、完善工作體系
充實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試點工作組,進一步落實了項目組成員和工作任務。其中,市統計局、市科委生產力促進中心、市發改委等單位都納入了數據平臺組,為區域和產業相關數據收集提供保障。
二、構建區域布局數據指標體系
根據重慶特色選定80個指標構成區域布局指標體系。積極協調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市科委、市農委、市文化委、市工商局、市統計局、市高院、市經濟研究院等部門,采集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試點工作所需的數據。同時針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知識產權服務業開展調查問卷,獲取相關數據。目前涉及區域部分的80個三級指標已經完成48個指標的數據收集整理,完成率60%,剩余32個指標正在積極從各相關單位獲取。
三、安排2017-2018年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試點工作
根據試點工作方案和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在學習其他省市試點工作經驗基礎上,對2017-2018年試點工作的課題設置、經費安排和承擔單位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將開展的試點工作分解成重慶市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質量綜合評價研究、重慶市專利密集型產業研究、重慶市“6+1”重點產業知識產權資源匹配與布局評價研究等21個項目, 16家參與單位,擬安排專項資金490萬予以推進。
四、探索導向目錄研究思路
參照《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做法,初步考慮采用“明確優勢產業—識別優勢產業的集聚區縣—比較集聚區縣的產業結構差異—優勢產業在集聚區縣的知識產權資源匹配分析與布局質量評價—優勢產業的導向目錄”的思路,形成各優勢產業的知識產權導向目錄。
寧波市第二季度工作進展
一、組織知識產權導向目錄范本編制項目調研
(一)加強交流溝通,完善部門協作。收到《關于進一步細化知識產權導向目錄范本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后,主動與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所、中國專利技術開發公司等專家團隊進行對接,召開編制工作協調會,細化工作方案和職責分配。與經信委、統計局、高校、行業協會等多個部門對接,協同開展數據收集工作。
(二)積極走訪調研,組織專家座談。先后走訪敏實、繼峰等汽車零部件企業,撰寫寧波汽車及零部件行業調研報告和企業調研報告。召開專家座談會,邀請行業專家就寧波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導向目錄的研究制定進行交流討論。
(三)強化區域合作,爭取數據共享。向上海、南京等7個長三角主要城市發函,商請提供部分科技、知識產權等相關數據。先后與廣州市、南通市等就知識產權導向目錄編制進行討論交流,不斷完善編制思路、充實編制內容。
二、試點工作新成果
(一)實現數據初步采集和利用。目前,已采集完成科技、知識產權、產業、教育等市級層面的部分數據。利用數據庫資源,在界定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細分領域的基礎上,收集了部分國內外龍頭企業、研究機構的創新資源信息,撰寫完成《汽車零部件專利分析》一書。同時,已開展的新材料、高端裝備、海洋高技術等三大產業的十三個細分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斷完善中。
(二)搭建完成工作交流平臺。5月份,基于寧波市科技創新服務云平臺開發知識產權區域布局項目管理平臺,實現了各項目研究單位報告上傳和課題經費使用等信息填報,促成基礎數據、評價方法等資源在平臺的交流共享。
(三)初步完成導向目錄基礎數據庫架構。基于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國際專利分類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代碼參照關系,啟動基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行業專利數據庫構建,目前各產業專利數據庫架構已完成。通過對各產業專利數據庫的分析和可視化展示,提供產業技術熱點和空白點、技術創新團隊、技術成熟指數等知識產權預警信息,為政府產業發展導向決策和企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供支撐。
廣州市第二季度工作進展
一、廣州市試點工作第一階段主要任務進展情況
(一)已完成《廣州市專利資源及相關產業分析報告》。報告包括兩篇:第一篇《廣州市專利布局規律分析篇》: 包括總體規律分析、區域布局規律分析、產業布局規律分析、類型布局規律分析、廣東省各地市專利布局規律比較分析5個部分,近300頁,12萬字。第二篇《廣州市專利能力綜合評價和專利布局匹配分析篇》:包括指標體系構建、數據采集與處理、指標權重確定與評價方法、廣州市專利能力綜合評價、廣州市專利布局匹配分析共5個部分,120頁,6萬余字。
(二)構建《廣州市專利區域布局綜合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體系》。基于“數據可得”、“區域可比”的原則,在保持國家知識產權局指導的指標體系大框架基本不變的前提下,結合廣州市知識產權(專利)區域布局實際與需求,構建了廣州市、廣州市各區、珠三角地區及四個直轄市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以下簡稱十九城市)三個不同層級的專利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各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與國家知識產權局指導的指標體系嚴格保持一致,只對三級指標進行了適當調整,三級指標數量分別為76個、44個、44個,分別適用于廣州市、廣州市各區、廣州市與珠三角地區及十九城市的專利能力綜合評價分析及對比,以明晰廣州市專利綜合能力在全省及全國同類城市中的地位,對標先進地區找差距。
在區域布局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方面,根據階段成果匯報會馬榮康博士的意見,對指標體系進行了完善,新的區域布局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區域專利能力綜合評價、區域專利布局匹配分析、跨區域專利流動網絡分析共三大模塊。
(三)《廣州市專利區域布局整體質量分析評價報告》。已完成廣州市各區、珠三角地區、十九城市的指標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指標賦權及相關計算,同步利用空間網絡分析UCIENT軟件和空間可視化軟件ArcGIS制作空間可視化圖譜,5月完成《廣州市專利區域布局整體質量分析評價報告》第一稿。目前,《廣州市專利區域布局整體質量分析評價報告》已完成,報告主要包括指標體系與分析方法篇、廣州市各區比較篇、珠三角地區比較篇、十九城市比較篇和跨區域專利流動網絡分析篇共五個部分,共289頁,171個圖,35個表,約15萬字。
(四)《廣州市專利區域布局及產業資源配置導向目錄》。學習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前期下發的《知識產權導向目錄制定框架指引與研究方法》,調研政府以往發布的各類導向目錄,并就產業分類、導向目錄相關問題向區域布局專家組專家進行了咨詢。初步探索廣州市區域專利導向目錄的實現路徑與研究方法,初擬研究報告框架及預期成果形式。
根據前期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會議及培訓要求,結合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及廣州市專利產業布局情況,并多次征詢專家意見,確定以廣州市生物與健康產業子產業現代中藥產業為試點開展廣州市產業導向目錄編制工作。目前,已構建產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并正在進行產業創新資源分析、專利資源分析及產業發展評價。
(五)《廣州市不同區域、不同產業專利政策建議》。已完成區域層面國內外先進地區專利有關政策的調研收集,初步整理專利政策及文獻匯總表,包括86項專利政策文件、38篇中文文獻、23篇外文文獻、7篇專題研究報告。正在進行政策內容梳理和分析。同時正在進行產業層面的政策收集。已完成《廣州市不同區域、不同產業專利政策建議報告》框架制定,主要包括區域專利政策分析、產業發展創新促進政策分析、政策建議三個部分。
二、組織召開試點工作階段成果匯報會
5月19日,組織召開知識產權(專利)區域布局試點工作階段成果匯報會。國家知識產權局肯定了廣州試點工作的階段性成果,并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五點要求:一是在項目實施中,項目組要,從專利數據分析著手深入挖掘各類資源優勢所在和存在短板;二是要把這項工作當成系統工程來抓,每一塊工作要前后整體互相照應,協調統一推進;三是要切實形成落地成果,為政府提供可靠、可用的決策參考;四是可拓展知識產權資源種類,為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試點工作提供更為全面的支撐;五是希望廣州再接再厲,在國家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試點工作中為其他試點地區做出標桿性的成績。
三、向市統計局發函商請提供有關數據支持
按照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組的指導意見,經調研,擬選擇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的子產業現代中藥作為廣州市知識產權(專利)導向目錄的研究對象,向市統計局發函,請求予以提供2011-2015年廣州市中藥產業的相關指標數據,用于產業發展評價,并建立長效的數據支持運轉機制。
深圳市第二季度工作進展
一是安排150萬經費開展知識產權資源調查分析。結合深圳產業特點,突出重點,將互聯網產業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權知識產權分析預警、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產業知識產權分析預警、工業機器人與智能成套設備產業知識產權分析預警、內容產業及影視游戲產業版權分析預警、深圳市重點行業商標資源分析預警確立為首批資源調查分析項目,明確了責任牽頭單位,落實了具體執行的專業機構。
二是安排220萬經費開展未來產業專項分析研究。生命健康、航空航天、可穿戴設備等產業是深圳確立的五大未來產業,同時也是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未來產業知識產權狀況進行深度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為市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提供專業支撐,將成為區域布局試點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相關經費已落實到位,并正在委托專業機構進行分析。
三是安排1500萬資金用于知識產權區域布局信息平臺建設。已向市發改申請立項,信息平臺主要包括綜合數據平臺、知識產權信息平臺、數據分析系統及決策支持系統五大塊,平臺建成后,全市知識產權數據將納入統一平臺管理,進行知識產權信息的交互、管理、檢索和分析,以及進行知識產權人才管理和政策管理。
濰坊市第二季度工作進展
一、主要工作
(一)形成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評價指標體系。收集、梳理國內外有關知識產權、科技創新的評價指標,對比分析,總結有益經驗,結合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供的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評價指標體系,基于濰坊市當地科技、教育、產業、社會、經濟特征,選取既有普適性,又有濰坊特色的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評價指標。采用模糊標度法、熵值法、結合賦權法對指標權重進行主觀和客觀確定,構建指標體系。根據各個一級指標與二級指標的權重,采用AMOS軟件分析各二級指標對一級指標的影響,最終形成濰坊市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六大塊,12個一級指標和120余個二級指標,涉及知識產權、科學、教育、產業發展、社會經濟、行政管理等多個方面。
(二)建立濰坊市知識產權資源統計調查制度。基于指標體系編制濰坊市知識產權資源統計調查制度,統計制度涵蓋項目推進所需要全部數據指標。在征求知識產權、統計、產業經濟、管理等方面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將制度報濰坊市統計局,獲統計部門批準。
(三)編制統計調查相關材料。在濰坊高新區開展問卷試填報工作,共選取調查對象10個,回收問卷9份。對回收問卷填報情況進行分析,對調查問卷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處理,形成最終版統計調查問卷。根據調查對象不同,問卷設計為3個版本,4套問卷,內容涉及調查對象基本情況、知識產權的創造潛力、創造能力、運用能力、運用需求和管理服務六大方面。為保證問卷填報工作的順利開展,編寫《統計調查手冊》。手冊包含填報解釋、填報要求、項目背景意義以及對問卷里所有指標的解釋。
(四)收集處理專利數據。對收集到的專利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和人工標引。加工后的濰坊市專利數據每條有不同標簽40余個,包括申請號(含國際申請,下同)、專利名稱、申請人、申請人類型、申請日、公開號、公開日、授權號、授權日、失效日、專利類型、外觀設計分類號、IPC主分類號、發明人/設計人、第一發明人/設計人、上市公司股票代碼、專利權人、變更前專利權人(該項僅指發生流轉的專利)、變更前聯系人通訊地址(該項僅指發生流轉的專利)、當前專利申請/權利人(該項僅指發生流轉的專利)、當前聯系人通訊地址(該項僅指發生流轉的專利)、專利代理機構、授權周期、權利要求數量、發明人數量、申請人數量、被引證次數、復審請求數、無效宣告次數、許可次數、專利許可受讓人、質押次數、質權人、權利人海關備案次數等。
(五)初步盤點濰坊市專利資源。對加工后的數據進行分析盤點,初步形成《濰坊市專利資源分布狀況報告》,從濰坊市專利資源整體狀況、發明專利資源整體狀況、各縣區市專利資源狀況、專利資源分布分析、專利資源流轉狀況5個方面入手,初步盤點了濰坊市專利資源分布狀況、特點、優勢及不足。此外,在盤點中還選擇濟南、青島、煙臺3個省內城市和常州、徐州、溫州3個省外城市與濰坊市進行對比分析。
(六)制定濰坊市知識產權大數據平臺建設方案。分析濰坊市知識產權大數據平臺需求,從功能和技術層面制定平臺建設方案。
二、下步工作
一是調查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工作;二是對回收數據進行匹配度分析,建立基于知識產權的資源配置導向目錄;三是開展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