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進入填報志愿階段,全國多少學子和他們的父母要在本周內作出決斷,完成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
同樣在今年春夏,中美貿易戰中知識產權問題成為焦點、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十周年回顧、高考試題涉及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四個字越來越多地進入公眾視野。在知識產權事業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的當下,無論實務人才還是理論人才,高層次人才還是專業技術人才,全社會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量都非常大。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這個被稱為朝陽產業的專業也為高考考生提供了一條寬闊的成才之路。
人才需求大 培養模式多
到今年6月5日,《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已頒布實施十年。十年來,我國知識產權大國地位牢固確立,開始從知識產權制度的學習者、跟隨者、遵循者向參與者、推動者甚至引領者轉變。這需要大量知識產權人才的支撐。目前,全國知識產權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執業專利代理人超過1.7萬人,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知識產權人才“十三五”規劃》提出目標,到“十三五”末,包括行政管理、執法和企業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數量達到50萬余人,全國知識產權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
人才缺口如此之大,作為學歷教育的重要一環,本科層次的知識產權教育承擔著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的重任。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顯示,到目前,全國已開設知識產權本科專業的高校數量達76所。
記者注意到,在開設知識產權本科專業高校名單中,可分出幾種不同的培養范式:以華東政法大學為代表,基于法律、管理學科背景的知識產權專業;以南京理工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等為代表的基于工科背景的知識產權專業;以及北京電影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等專門培養相關領域實務人才的知識產權專業,足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高考考生的選擇。
“華東政法大學作為全國首家開辦知識產權專業的學校,培養定位是‘復合型、應用研究型、國際化’的知識產權人才。”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師賀炯介紹,該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師資、教學等方面突出國際化的特點,學生直接學習研究國際條約、外國法律制度、外國判例等知識,同時在講授專利、商標、著作權等國內知識產權制度時,兼顧國際上的情況,把國際保護制度貫穿、融入國內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的教學之中。
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該學院的培養目標直指急需緊缺的國際化知識產權人才。賀炯介紹,為此,學院還開設了“卓越知識產權人才實驗班”,旨在培養高素質知識產權人才,實驗班生源高考分數不斷提高,質量不斷提升。
“重慶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是全國培養知識產權本科人才最多的學院之一,突出特點是培養具有理工背景的知識產權高水平復合性應用人才。”重慶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蘇平介紹,該校知識產權學院與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等專業開展第二專業學習,提升學生的理工科素養,為成為優秀的專利代理人打好基礎。“專利的產生和技術緊密相連。”蘇平表示,正因為如此,知識產權專業學生擁有理工科背景顯得尤為重要。
就業范圍廣 發展前景好
“我是學校創新人才培養‘2+2模式’的學生,前兩年就讀生物工程專業,后兩年就讀知識產權專業,這樣的培養模式很好地融合了技術和知識產權法,令我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受益匪淺。”重慶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專業2011屆畢業生鞏琦如今已是北京三聚陽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華東區副總經理。
“高薪行業”“就業熱門”是近年來知識產權專業的標簽。據華東政法大學數據統計顯示,近三年,該校知識產權學院平均就業率超過97%, 畢業生主要簽約律師事務所、黨政機關、企事業、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等單位。以2017屆畢業生為例,年底就業率達到100%;60%的畢業生薪酬在5000元以上,普遍高于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平均薪酬水平;工作三年以上畢業生的月收入超過1萬元的占比66%。
“目前,學院與服務機構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對即將畢業的學生進行考試,通過后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培訓和3個月的實習,雙方達成一致后,便可簽協議,解決學生就業問題。”蘇平介紹,重慶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構建了“產教融合”的協同培養模式,除著重培養專利代理人外, 今年學院將和相關企業合作,培養專利分析師。“主要做檢索分析和企業專利戰略,是市場上非常需要的人才。”這種“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學生理論學習-實務技能培訓-實習就業的全面銜接。
“知識產權制度體現出的價值觀就是認同創新、鼓勵創新。”華中師范大學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劉華表示,面向未來,在知識經濟時代,時代的脈搏就是創新、是尊重知識產權,個人的發展應順應這個時代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時代召喚更多的年輕人邁上知識產權之路,實現成才夢想。(知識產權報 記者 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