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特色農業向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轉變
“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一首瓊中民歌,唱出人們對海南的向往。
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30年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和從未停止的探索實踐,讓昔日的熱帶海島躍升為美麗繁榮的國際旅游島和活力迸發的經濟特區。“三十而立”的海南,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歷史見證。
“要推動傳統農業向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做強做精做優熱帶特色農業,使熱帶特色農業真正成為優勢產業和海南經濟的一張王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的囑托,為新時代海南發展熱帶特色農業定向導航。
海南是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占全國熱帶土地面積的42.5%。從建省前80%的糧食、畜禽需島外供應,到如今在冬季有力保障和豐富全國人民的“菜籃子”“果盤子”,這是海南農業在30年發展歷程中所經歷的滄桑巨變。
科技創新,為熱帶特色農業提供“源動力”——
當下,我國農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臨發展方式相對粗放、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主體素質總體偏低、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等一系列問題。海南亦不例外。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必須厚植科技創新沃土,夯實知識產權基石。
為發揮好專利協同運用作用,支撐特色優勢產業技術研發,海南省大力推進產業知識產權服務聯盟建設,目前已組建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等6家知識產權聯盟,充分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攻克一批關鍵技術瓶頸,推動知識產權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品牌建設,為熱帶特色農業注入“催化劑”——
福山咖啡、橋頭地瓜、富硒福橙……這些在全國乃至國外市場都響當當的生態農業產品,都來自“長壽之鄉”海南澄邁。海南有良好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熱帶資源,形成了很多優良農業品種。打造品牌,正是推動現代農業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一招。
以往幾毛錢一斤的地瓜,如今竟然賣出了26元的高價,年產值達4.2億元,“土瓜”猶如被施了魔法,變成了“金瓜”。商標富農戰略和商標品牌建設的深入推進,帶來的是真金白銀的收入,越來越多的農業企業開始利用品牌為農產品“增值”。
產業振興,為熱帶特色農業搭建“高速路”——
市場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使得農業優質有效供給不足的短板浮出水面。近年來,海南不同地區農產品銷售冷熱不均,農產品大量上市滯銷,產品賣不出好價錢等問題也并不鮮見。這些問題的出現,迫使海南農業向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益轉型升級。
為補齊“王牌不王”的短板,海南從扶持政策、產業標準化、產業發展方式等多方面下力氣,以調整結構、標準化改造、產業融合為重點,海南熱帶農業進一步提質增效,尤其是在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帶動下,熱帶高效農業走上了品質化發展軌道。
以品種調優、品質提升、品牌引領為重點,海南立足熱帶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生產向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轉變。據統計,2017年海南省農業增加值達到1012.46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增加值占比超過75%。
一套知識產權“組合拳”,海南打出了滿堂彩,打出了新天地,有力推動了海南熱帶特色農業朝打造經濟“王牌”的目標鏗鏘邁進。(知識產權報 記者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