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勁霸、恒安、盼盼食品……在我國廣大消費者心中,這些品牌想必并不陌生。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們都來自于同一個地方——福建晉江。
40年前的晉江,由于海岸線綿長造成的鹽堿地,讓這里的大多數人靠紅薯稀飯過活,僑匯占晉江城鄉居民生活費收入的30%以上。這片土地遠遠談不上創造力。如果以地區生產總值為指標來衡量,從1978年的1.45億元,到2017年的1981.5億元,40年的時間,晉江實現了1366倍的經濟增長,人們傾向于將晉江的成就歸納為“晉江模式”或“晉江經驗”。
緊緊咬住實體經濟發展不放松。在晉江,一批民營企業家白手起家,將原先一無所有的家庭作坊打造成擁有商標、專利的現代企業。當下,4.84萬家民營企業在福建泉州的縣級市、陸地面積僅649平方公里的晉江扎根生長,共擁有近7萬件注冊商標、近4萬件授權專利。晉江得以“品牌之都”聞名全國,連續17年躋身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行前十名。晉江,通過自身的實踐詮釋了一條中國農村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道路。
在晉江成長起來的福建潯興拉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潯興),如今是全球第二大拉鏈生產企業。有效專利達800余件,其中約170件是發明專利。提起企業獲得的成就,潯興副總裁張田認為與企業致力創新、打造品牌的堅持密不可分。1992年,因為產品樣式較為單一,還是一家小型工廠的潯興決定從中國臺灣地區引進一項拉鏈模具制作的關鍵技術,“那個舉動在當時很轟動。”張田表示,潯興對技術的投入意愿,也延續到了后來的個性化設計中。
起初,潯興生產的拉鏈樣式由服裝企業提供,為節約拿樣、開模、加工時間,2005年,潯興下大力氣開始嘗試自主設計。第四年,潯興設計的新品的客戶選中率終于達到50%。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后,潯興特地聘請專業專利管理人員,建立知識產權管理機制,讓企業的創新成果被有效保護與運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時,潯興憑借產品創造力以及在客戶中建立的口碑,反倒在一片蕭條中贏得發展好時機,企業迅速成長,實現了1984年潯興剛建立時立下的“要將拉鏈賣到全世界”的宏愿。
上世紀90年代,很多人都對一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盼盼”印象深刻,它是我國首次主辦的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第11屆亞運會的吉祥物。看準這一文化價值,1996年,福建省晉江福源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前身,下稱盼盼食品)注冊成立,立即將“盼盼”在第30類方便食品上提交了注冊商標申請。盼盼食品監事李清源回憶,起步時,市場上什么反響好企業就生產什么,20多年中,企業一步步認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公司推出了自主研發的“盼盼法式小面包”“艾比利薯片”等產品,品牌價值逐漸凸顯。
“愛拼才會贏”,民營企業家們敢為天下先,從田間洗腳上岸,以“閑人”“閑錢”“閑房”起家,尋來技術、人才、商品,進行創新、打造品牌。他們的成功也同樣離不開當地政府尊重商業規律、因勢利導。1985年,晉江市政府提出“質量立市”戰略,1998年又提出“品牌立市”,鼓勵企業提交商標注冊申請、發展自主品牌,并于2003年決定打造“品牌之都”。2005年,晉江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開始全面規劃引導企業的技術創新與專利保護。
“敢創才能贏”,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晉江面對的挑戰不再是建立在資源規模上的、從無到有的復制式創造。正如晉江市副市長王文暉所言,經過40年的發展,晉江進入了創新驅動發展新階段,企業不僅需要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也得學會主動出擊、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延續并創造更多屬于這片土地的“晉江經驗”。(知識產權報 實習記者 鄒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