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科技、文化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在知識產權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大幅提升,知識產權國際合作交流也由積極參與向主動作為轉變,而從事十余年知識產權工作的全國政協常委、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何志敏,正是這一過程的見證者和踐行者。 “在中國的發展與推動下,世界知識產權格局已由歐美主導轉變為歐美與東亞兩足并立。”何志敏指出,如今,在國際知識產權規則制定方面,我國不斷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便是鮮活的案例。 “知識產權制度對促進共建‘一帶一路’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堅定不移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依法保護所有企業知識產權,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希望與會各方加強對話,擴大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推動更加有效地保護和使用知識產權,共同建設創新之路,更好造福各國人民。”去年8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18年“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致賀信,充分肯定了“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的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在知識產權方面有哪些亮點?何志敏介紹,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知識產權領域積極落實,“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越來越多的“中國智慧”受到各國肯定。根據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與柬埔寨工業和手工業部簽署的協議,中國的有效發明專利可在柬埔寨直接登記生效。僅去年我國就有34件專利在柬埔寨直接登記生效。此外,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還與老撾科技部簽署認可中國發明專利審查結果的協議,持續推動中國申請人在“一帶一路”國家的知識產權獲權便利化。 為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識產權能力建設,近年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人員培訓。目前,共招收兩期47名學員來華參加“一帶一路”知識產權碩士學位教育項目,為近3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94名知識產權官員提供短期培訓,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派出4批次授課專家。 通過開展亞洲地區知識產權戰略及政策高級研討會、歐亞專利制度報告會等一系列交流活動,各方成功實現了在知識產權戰略和政策制定、實施方面的經驗分享。此外,“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網站已建設并上線,大力加強知識產權領域信息互聯互通。 越來越多的“中國聲音”,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唱響。在雙邊合作框架下,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就知識產權政策和法律、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公眾意識提升以及全球知識產權問題等定期交換意見,通過專利審查高速路、數據和文獻交換、審查員交流等項目,持續深化合作。目前,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與沿線40余個國家建立了正式合作關系,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專利局、東盟、歐亞專利局等地區性組織開展了深入合作。 若想使“一帶一路”呈現“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繁榮勝景,離不開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和良好的營商環境。何志敏介紹,在2018年“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上,我國提議,“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應攜手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協作機制,加強知識產權執法經驗交流和信息交換,開展執法協作,共同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共同提升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環境。 “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創新之路,需要我們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部署上來,推動‘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走深走實。”何志敏呼吁,為進一步落實好“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總體目標,對內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對外要深化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推動構建開放包容、平衡有效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積極構建“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機制和平臺,推進知識產權全球治理體系的積極發展。(知識產權報 特派記者 馮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