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在江蘇省靖江市新橋鎮德勝村非常容易回答:先有“能人書記”楊恒俊千里迢迢引進的咸鴨蛋、土雞蛋,然后有了“德勝村”商標,德勝村才有了10萬羽蛋雞養殖場,才有了從負債近50萬元到年入近300萬元的轉型升級。“商標就像人的名字,產業想做大,必須有自己的商標。”全國人大代表、德勝村黨總支書記楊恒俊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必須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才能走出可持續發展的富民強村新路徑。 “十年前我剛到德勝村的時候,村子一窮二白,幾乎沒有農產品產出。如何讓致富產業從無到有?就要從品牌強村入手。”楊恒俊說,他當時的目標就是要讓村民富起來、有盼頭,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得靠品牌化經營,提升本土產品附加值,實現更大經濟效益。作為優秀企業家的楊恒俊,想到了把企業管理方法引入村集體管理、走高效生態農業的路子。 “我們沒有蛋,就要‘借雞生蛋’。”楊恒俊告訴記者,德勝村附近許多村鎮物產豐饒,擁有豐富的地理標志資源,但缺乏品牌營銷經驗,銷售并不理想。楊恒俊的目光首先投向了高郵市橫涇鎮的地理標志產品高郵咸鴨蛋。當地的咸鴨蛋味美價廉,綠色環保,久享盛譽,但缺乏外銷的市場。楊恒俊隨即組織村民以德勝種植養殖合作社為主體,申請注冊“德勝村”商標,與橫涇鎮開展農企對接合作,引進該鎮咸鴨蛋,成功“孵化”了“德勝村”牌咸鴨蛋。他通過自己經營的連鎖超市將“德勝村”牌咸鴨蛋銷往上海、浙江等地,原來只能賣到1元1個的散裝咸鴨蛋,在品牌的加持下,“身價”翻了一番,也打響了“德勝村”的名號。 嘗到了品牌營銷的“香”,楊恒俊又探索開發品種引進的“甜”。楊恒俊邀請專家來村考察調研,確定村里的土地適合水蜜桃的種植。于是,楊恒俊與無錫陽山鎮合作,引進當地地理標志產品陽山水蜜桃,由陽山鎮提供優質品種和技術支持。好品種加上好技術,讓“德勝村”牌水蜜桃當年就獲得大豐收,銷量遠超預期。 在楊恒俊的帶動下,德勝村村民們由等待“輸血”變為主動“造血”,通過共同努力實現共同富裕,品牌興農的故事在德勝村持續上演:積極吸引來自興化的投資者在德勝村建設蔬菜大棚,種植青椒、秧草、茄子等20多個品種蔬菜;邀請上海農科院、南京大學的專家調研有機大米種植技術,培育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自營的“德勝村”牌生態有機大米,售價20元/斤仍供不應求;與江蘇洋河酒業有限公司聯合推出“德勝村”酒,備受來村游客好評……現在,德勝村借助江蘇德勝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這一平臺,整合德勝村及周邊地區農副產品“抱團闖市場”,“德勝村”品牌已涵蓋酒類、蔬菜、肉制品、蛋類、雜糧等5大類20多個品種,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種養、標準化控制、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運營的成功讓德勝村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收入節節攀升。在2009年楊恒俊剛就任村黨總支書記時,德勝村集體年收入只有2.3萬元;到2017年,村人均收入就達到了3.8萬元。 “打造品牌不僅僅是注冊商標,更要注重后續的扶持,要有很好的質量才能支撐我們在市場上走得遠。”今年全國兩會上,楊恒俊圍繞鄉村振興提交了8份議案,包括一份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的建議。“我們要繼續圍繞品牌建設這一工作中心,進一步推動產業興農,為鄉村振興之路打造堅實的產業后盾。”楊恒俊說。(知識產權報 特派記者 孫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