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知識產權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如何發揮知識產權的力量,鞏固脫貧成果、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圍繞產業扶貧、電商扶貧、非遺扶貧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凝聚起信心、智慧和力量。
“以前,我們村有十幾戶貧困戶,村里支持他們建大棚后,今年已經全部脫貧。”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耿店村黨支部書記耿遵珠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幾年前,耿店村因為距離縣城較遠,人均只有兩畝地,農業發展情況并不理想。
如何帶領當地百姓脫貧致富?近年來,耿店村嘗試通過帶領村民建溫室大棚、育蔬菜品牌,找到了一條產業脫貧的致富道路。耿遵珠表示,“通過改舊棚、建新棚,耿店村蔬菜產業逐年興旺。”目前,耿店村已經建造了800畝地的“棚二代”創業園,共有4座玻璃溫室大棚、31座日光溫室大棚。與此同時,耿店村還注重打造蔬菜品牌,先后申請注冊了“茌星”“棚二代”兩件商標。
“耿店村的蔬菜產業正在逐漸擴大,相關菜品也不愁銷路,為當地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助力鄉村振興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耿遵珠表示。
產業興、百姓富,一直是各地區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共識。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聯村黨委書記余留芬深有體會。“從村辦釀酒小作坊,到成立公司帶領村民致富,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的‘人民小酒’成為了發展鄉村品牌經濟的‘樣板’。”
余留芬說,巖博村的經濟發展得益于該村創建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受疫情影響,巖博村的村民們開始嘗試在網上做生意。一些村民通過網絡直播帶貨的方式銷售巖博村的火腿、刺梨飲料和“人民小酒”等特色農產品,村民們不僅收入有了保障,工作時間也更加靈活。“這是大數據賦予鄉村振興的機遇,鄉村特色產品應在好品質的基礎上打造品牌,這樣才能把品牌做大做強,為鄉村帶來更大財富。”
蘇寧村是蘇寧控股集團助力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2019年11月28日,蘇寧控股集團公布首批10個蘇寧村,幫助全國多個貧困地區的農民致富。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舉例說:“四川省大涼山鹽源縣柯登村打造了‘鹽源丑蘋果’品牌,推動當地1萬多畝蘋果園關聯了81戶居民,解決了300余名農民就業;黑龍江慶安梁家窩棚屯打造了‘億米多’大米品牌,在2019年的超級拼購日上,‘億米多’單日成交額達到216萬元。”
“為了讓各地的名特產通過互聯網渠道走向全國,2015年,蘇寧上線了中華特色館。2019年,蘇寧在線上開設了477家中華特色館,累計助農銷售額近70億元。”張近東表示。
“鄉村振興最重要的還是人才振興。”全國政協委員、建水紫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靜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在助力脫貧攻堅方面意義重大。非遺技藝根植于鄉土,它的作用也發揮在鄉土。
2008年,田靜開始通過培訓的方式向建水縣的農村青年傳授非遺技藝,幫助當地青年就業。據悉,該縣是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轄的縣之一,地處偏遠,當地農村青年就業模式單一,生活也相對貧困。據統計,2004年,該縣從事建水紫陶非遺制作的手工藝人僅有幾百人,到今年,該技藝的相關從業人員已經達到近3萬人。田靜說,“隨著建水紫陶小工坊的逐漸增多,當地年輕人的未來更加明朗,建水紫陶也成為建水縣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刺繡專家喬進雙梅也十分關注非遺脫貧工作。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她帶了兩個大行李箱進京,里面裝了16件彝繡服裝。而這些服裝被喬進雙梅視作寶貝,這是為何?
喬進雙梅說,這些服裝代表著四川馬邊繡娘們脫貧攻堅“成績單”。“2015年,我們創建了馬邊花間刺繡專業合作社,經過近5年的努力,合作社在6個貧困鄉鎮設立了工作服務站,通過彝繡帶動當地168名婦女居家就業,累計帶動全縣500余名繡娘實現居家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達8000元以上,助力馬邊高質量脫貧摘帽。”
鞏固脫貧成果,決勝全面小康。相信通過發展產業、傳承非遺、借力電商做強品牌,各地將會迎來脫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知識產權報 記者 馮飛 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