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一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完善和強化農業支持政策,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
如何讓14億多人端牢“飯碗”,如何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鄉村振興如何發力?代表委員在全國兩會上積極建言獻策,從知識產權角度帶來了解決方案。
握緊種業“芯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下團組”時的這一重要論述引發代表委員廣泛共鳴。大家表示,要想端牢飯碗,既要“藏糧于地”,穩產保供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牢牢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也要“藏糧于技”,為農業注入科技新動能,提高糧食生產質量和效益。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鄉村振興離不開種業創新。“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但也是種子需求大國。”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兆安經調研發現,我國種子產業發展當前存在多個問題,比如,種子企業綜合競爭力不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子數量較少;原創性種質資源相對稀缺,品種同質化問題仍然存在;科研機構和企業缺乏有效協作;科研育種人才支撐力度不夠等。
“要打好種業‘翻身仗’,當務之急是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張兆安建議,我國應加大優質種子資源的保護力度,不斷完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制度體系,嚴厲打擊侵權行為;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建立健全農業基礎研究技術體系,強化對關鍵種子研發的扶持,著力攻克關鍵種子的培育難題。同時,在不斷推出自主知識產權種子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一些重要種子的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認為,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將直接激勵種業研發人員的創新創業積極性,促進更多種業創新成果產生。這也將進一步帶動糧食品質提升、耕地質量提高、農村文化風貌改變和生態環境改善。
“當前,基層一線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還有待加強,選育新品種商標侵權、種子被套牌模仿、派生品種難以界定、新品種知識產權權屬不清晰等情況時有發生。”對此,吳德建議,應進一步完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并開展更大范圍的科普教育,形成新品種從選育到保護的基本規范,讓創新者既有保護意識又有保護規范,讓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激勵作用充分、高效釋放。
擦亮“金字招牌”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對此,部分代表委員提出,延長產業鏈條、筑牢兜底保障等是及時有效化解返貧致貧風險的有力舉措。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要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要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永泰縣希安油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盧玉勝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仍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包括產業化程度不高,缺少精深加工,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滯后;缺乏影響力強的龍頭企業,農民與企業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建立,帶動農民增收的作用不明顯;農業企業“重生產、輕品牌”的現象普遍存在,現有農產品品牌數量不多;產業服務體系建設落后;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平衡,缺少集農產品生產、創意、體驗于一體的農業綜合體等。
對此,盧玉勝建議,要鼓勵農業企業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積極創建企業自主品牌,培育優質品牌;地方政府要出臺農業品牌的獎勵政策,鼓勵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實行統一包裝、統一配送、統一銷售等標準,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加快培養一批農業領軍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做大做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區域內農戶實現增產增收;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綜合體、田園綜合體、農商綜合體等不同類型的綜合體,不斷深化產業融合,提高農業競爭力。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創新發展模式,打造品牌力量,才能將一個產業真正經營起來。”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巖博村黨委書記、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留芬向記者舉例,貴州獨特的地勢和悠久的文化,培育了一批特色農產品,帶領貴州品牌走向全國各地。比如有著“維C之王”美譽的龍里刺梨是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被作為致富增收產業在貴州省進行大面積種植。目前,貴州省的刺梨種植面積達100多萬畝,還自主研發了果脯、飲料、原漿等系列產品。但刺梨系列產品主打市場以貴州為主,在其他省市仍面臨知名度不高、銷量不佳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打響名號。
余留芬建議,應對龍里刺梨這類當地特色產業進行大力扶持,重點打造,重點推送。其中,當地企業應進行思考和總結,積極創新發展模式,打造獨一無二的品牌;當地政府應重點結合產業與農業,以農業生產、農村風貌、農家生活、鄉村文化為抓手,開拓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第三產業,同時在推進鄉村振興的浪潮中,打造一批“可學、可看、可鑒”的示范點,將經驗成熟、經營模式完善的村級建設推廣到更多鄉村中,助力鄉村振興。(記者 馮飛 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