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全國兩會與北京冬殘奧會相逢,讓“冰雪熱”在北京這座“雙奧之城”持續升溫。推進科技冬奧成果轉化、打造“雙奧之城”世界品牌……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將目光投向冰雪運動,為推動我國冰雪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
北京冬奧會的圓滿成功,兌現了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為世界留下了豐厚的冬奧遺產。無論是擁有冬夏“兩棲”能力的競賽場館,還是火爆“出圈”的特許商品等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身影隨處可見,高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讓奧林匹克文化和精神在神州大地扎根發芽。面對“后冬奧”時代的重大機遇,筆者認為要充分發揮知識產權的護航和指引作用,推動冰雪科技創新,為冬奧遺產的利用與推廣鼓足勁、加滿油,讓更多人民群眾從冰雪事業發展中獲益。
要筑牢知識產權“保護罩”,讓冰雪運動“火”起來。自申辦成功以來,我國從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多個層面,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構建了全方位、立體化的知識產權“保護罩”。伴隨著冰雪事業的深入推進,奧林匹克遺產將逐步由冬奧賽場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此過程中筑牢知識產權“保護罩”對于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護航冰雪運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了“保護罩”,市場主體參與冰雪產業的積極性會愈發高漲,有助于推動冰雪運動持續“火”下去。
要把好科技創新“方向盤”,讓冰雪文化“活”起來。我國冰雪市場發展前景良好,“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的實現,更是彰顯了我國冰雪運動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潛力。面對這片廣闊“藍海”,把好科技創新“方向盤”方能助力我國市場主體在冰雪賽道上行穩致遠,讓冰雪文化真正“活”起來。一方面,要以創新手段為抓手,實施冰雪裝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另一方面,要以文化建設為載體,通過建設冬奧文化廣場等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文化碰撞融合,在全社會形成普及推廣冰雪文化的濃厚氛圍。
賽場上,北京冬殘奧會高潮迭起;賽場外,代表委員們為延續冰雪“熱潮”集思廣益。相信在知識產權的助力下,中國的冰雪事業將會“熱”力全開,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川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