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編者按
知識產權服務是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內容,為打通知識產權全鏈條提供全方位、專業化的服務支撐。《“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提出,構建便民利民知識產權服務體系,促進創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回顧“十三五”時期,我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展望“十四五”,站在新的起點上,以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能力,促進知識產權服務業健康發展,將為實現知識產權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專家點評
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東風正勁
在即將迎來第22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之際,撫今追昔,展望前瞻。凝視我國的知識產權服務事業,回顧過去憶迅速發展,高歌猛進;瞻望未來看藍圖在手,前程似錦。從《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厚積薄發到《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的綱舉目張,我國多年來一以貫之、繼往開來地追求“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水平”;在我國知識產權工作的全鏈條中,創造是源頭、運用是目的、保護是核心、管理是關鍵,而知識產權服務尤其是公共服務,就是貫穿于全鏈條各個環節的加速器與催化劑。
《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對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引航導向并提綱挈領,前者在第六部分中明確規劃了要“建設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后者所列的第三個重點任務就是“構建便民利民知識產權服務體系,促進創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建設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重點在于加強覆蓋全面、服務規范、智能高效的公共服務供給;建立數據標準、資源整合、利用高效的信息服務模式;加強知識產權數據標準制定和數據資源供給,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信息加工和服務機制,藉以全面提高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能力,整合促進知識產權服務業健康發展。
目標已經確定,航向已經指明。站在第22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的時間節點上展望我國未來的知識產權服務,尤其是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前景,前途光明,東風正勁。可以預期,類似“國家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與“國家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及其省市、行業、專業各級配套的知識產權服務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會與年俱增、與時俱進;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絡以及相關數據庫將進一步發展壯大,日新月異,資源共享,信息互利。相應的知識產權服務業之新業態、新模式、新內容也必將隨之百花齊放,五彩繽紛,推陳出新。“知識產權服務勁,強國建設面貌新,又是一度四二六,展望前程好風景。”(陶鑫良 作者系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名譽院長、教授)
為強國建設提供高質量服務供給
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需要知識產權創造更有質量、知識產權運用更為活躍、知識產權保護更強更大、知識產權管理更為精準,做到知識產權實創造、活運用、強保護、精管理,這就必然需要知識產權服務的支撐保障。
知識產權服務不僅是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的延伸,是知識產權全鏈條的重要一環,更是全鏈條的基礎和支撐,能為知識產權全鏈條提供高質量的知識產權服務供給——助力提高知識產權創造質量,提升知識產權運用效益,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綜合效能,提高知識產權管理績效,有力推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
知識產權服務包括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是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及相關政府部門或公共服務機構提供的基礎性服務,發揮著知識產權服務的保障性、主導性作用。“十三五”時期,我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已取得一定的成就。數據顯示,91%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設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27%的地級市設立綜合性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34種專利基礎數據、5100多萬條商標基本信息向全社會開放;60家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成;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上線運行,初步實現“一網通辦”。這些成就為更進一步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質量和效能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2021年12月31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十四五”規劃》,明確了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對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信息化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公共服務發展基礎等四大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劃。可以預見,在新發展階段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進程中,知識產權“全鏈條服務、服務全鏈條”必將實現,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更加便民利民、公共服務信息化基礎設施更加智慧便捷、公共服務供給更加豐富多元、公共服務發展基礎更加牢固堅實的“十四五”目標也必將達成。(許春明 作者系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典型案例
專利分析 捕捉創新靈感
面向各地推廣應用專利檢索分析系統,是國家知識產權局搭建服務平臺、持續助力市場主體創新能力提升的一項重要舉措。目前,該系統已為創新主體提供服務70余萬次。新一代地方專利檢索及分析系統(下稱新一代系統)依托國家知識產權局豐富的專利數據資源,提供免費、實用、方便、快捷的專利檢索與分析功能,充分發揮專利信息在創新發展中的支撐作用。2020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不斷優化完善新一代系統功能,新增國民經濟分類檢索,方便用戶從實際業務場景出發進行檢索查詢;升級自建庫及分享功能,支持用戶自建、共享多層級多分支專屬技術領域的專利數據庫。
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全國部署29個新一代系統地方端,推動廣東、天津、黑龍江、山東、江蘇、杭州、湖北地方端面向全國用戶開放高級賬號注冊服務,向全國市場主體提供105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利數據檢索、分析和下載服務,系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服務效果日益顯現。截至2021年11月底,新一代系統累計為2.7萬余個創新創業主體提供專利檢索服務51萬次,專利分析10萬余次,專利著錄項目下載量達3314萬條,累計自建庫2164個。
與此同時,各地也通過多渠道、多形式推廣宣傳。2019年以來,黑龍江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積極向省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宣傳推廣新一代系統,滿足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需求,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浙江,新一代系統已入駐浙江政務服務網、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等省市級知識產權服務平臺,與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浙江工業大學等聯動。
如今,新一代系統的用戶體驗度和獲得感不斷得到提高,已成為社會公眾和創新主體“找得到、學得會、離不開”的得力創新助手。
數據開放 共享知識寶庫
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數據資源主動供給,擴大知識產權基礎數據開放范圍,推動知識產權基礎數據“應開放盡開放”,滿足社會公眾和創新主體的信息獲取需求,有效降低創新成本,切實支撐高質量發展。
2021年,隨著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次開放中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數據,我國實現了45種中外專利、商標、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數據的可批量下載。此外,國家知識產權局上線歐盟商標查詢系統,首次向公眾提供國外商標信息查詢服務。
向主要電商平臺開放專利權評價報告數據接口,推動平臺履行主體責任,是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又一舉措。2021年1月,國家知識產權局開通和京東、阿里巴巴兩家電商平臺的專利權評價報告共享試點接口。電商平臺在受理專利侵權投訴時,可一鍵鏈接查看專利權評價報告,為電商平臺對專利侵權投訴的快速處置提供了有力數據支撐。
在國際合作方面,根據中美歐日韓五局間國際協議,擴大專利數據開放范圍。
此外,國家知識產權局更新完善《知識產權基礎信息數據規范(試行2020版)》,發布《知識產權基礎數據利用指引》,明確專利、商標、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基礎數據利用規范。《知識產權基礎數據優化配置方案》等政策文件也相繼出臺,為知識產權基礎數據利用提供指引。
知識產權數據“寶庫”可否進一步公眾共享?知識產權信息能否讓創新主體更加“觸手可及”?帶著知識產權“全鏈條服務、服務全鏈條”的目標,答案還將繼續書寫。
服務清單 便民一目了然
知識產權業務“一網通辦”為創新主體解壓減負,實行告知承諾制改革促進流程簡化……2022年年初公布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事項清單(第一版)》(下稱《清單》)明確49項知識產權服務事項內容,包含知識產權申請服務、知識產權管理服務、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三大類別,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再出一項有力舉措。
隨著“一網通辦”成為可能,“足不出戶”在網上辦理業務成為越來越多公眾的選擇。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不斷升級商標網上服務系統、專利電子申請系統,通過讓數據“多跑路”,實現群眾“少跑腿”。自去年起,國家知識產權局全面推行商標電子注冊證、專利電子證書,從申請到授權整個流程實現線上電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務模式,切實實現為創新主體解壓減負。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專利、商標電子申請率分別達到98.8%和98.0%。
如今,專利代理機構執業許可告知承諾制改革審批已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切實降低了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的制度性成本,減輕了企業負擔。日前,專利代理執業許可審批、商標專利質押登記工作均已按照告知承諾制辦理,審批模式從“嚴進寬管”到“寬進嚴管”轉變。
圍繞《清單》內容,部分地區結合自身服務資源優勢,建立了地方清單體系。廣東、河北、湖南、安徽等近20個省(市、區)制定了地方公共服務事項清單,進一步明晰了《清單》中落地地方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事項及辦理方式。
公共服務有“三化”,營商環境再優化。《清單》的發布和落實推動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讓我國知識產權服務再次邁出重要而堅實的發展步伐。
灣區互聯 服務一站集齊
2021年,廣東省知識產權局與香港知識產權署深切回應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需求,在大灣區內地九市知識產權業務受理窗口面向公眾開展香港知識產權業務一般咨詢服務,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合作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同年10月20日起,社會公眾和創新主體可在大灣區內地十二個知識產權業務受理窗口咨詢香港知識產權業務,更多創新主體不用專程赴港即可了解香港知識產權一般性業務辦理流程和相關資訊。
近年來,廣東深入貫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積極推進大灣區知識產權事業協同發展,在促進粵港澳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互聯互通、積極探索構建“一站式”的大灣區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為全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事業發展貢獻“廣東智慧”。
今年3月,《廣東省中新廣州知識城條例》(下稱《條例》)施行。《條例》提出,中新廣州知識城將建立知識產權代理、咨詢、商用化、交易、融資、鑒定、法律和培訓等全鏈條知識產權服務產業體系;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知識產權信息交換共享。
早在2019年,廣州、深圳兩市,便各自發揮創新優勢,“牽手”共促知識產權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上,廣州、深圳兩市市場監管部門達成《全面加強知識產權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探索構建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共享機制。(實習記者 蘇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