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行政案件管轄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行政案件標準的通知》以及《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情況(2021年)》,正式啟動第14次“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長林廣海、副庭長李劍,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周翔出席發布會并介紹有關情況。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李廣宇主持發布會。
2021年,人民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發揮激勵創新創造、維護公平競爭、促進文化繁榮等審判職能作用,不斷提升知識產權審判質量和效率,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據介紹,2021年,人民法院公正高效地審理了大量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受理、審結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再創歷史新高,雙雙突破60萬件。新收一審、二審、申請再審等各類知識產權案件642968件,審結601544件(含舊存,下同),比2020年分別上升22.33%和14.71%。審理了“香蘭素”技術秘密侵權案等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典型意義的案件,彰顯了人民法院保護知識產權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的決心和信心。
針對“舉證難、賠償低、成本高、周期長”等問題,人民法院通過依法積極適用證據妨礙排除、證據保全等,減輕權利人舉證負擔;通過適用懲罰性賠償等,不斷提高賠償數額,2021年在895件案件中對侵權人判處了懲罰性賠償;通過適用小額訴訟程序、普通程序獨任制、二審獨任制等制度和“先行判決+臨時禁令”等裁判方式,縮短審理周期。
最高人民法院還加大了對知識產權刑事案件的指導工作力度,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合一”改革穩步推進。各地法院審理了一批重大案件,有力維護了社會公共利益,保護了權利人利益,也賦予了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更為直觀的感受。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審理侵害知識產權民事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解釋》等一系列司法解釋,審結涉及平臺“二選一”等新類型案件,積極回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知識產權保護司法需求,不斷健全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規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標準進一步統一。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臺《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規劃(2021—2025年)》和《關于加強新時代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明確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目標、任務和舉措,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決策部署。
為落實四級法院審判職能定位改革試點要求,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發布《關于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行政案件管轄的若干規定》及配套文件《關于印發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行政案件標準的通知》,均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此舉進一步健全知識產權案件訴訟管轄制度,發揮專門管轄和集中管轄的優勢,確保司法資源配置與各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相匹配。
據了解,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運行三年來,成效顯著,國家層面知識產權案件上訴審理機制作用有效發揮。目前,以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部門為牽引、知識產權法院為示范、地方法院知識產權法庭為重點、地方法院知識產權審判部門為支撐的專業化審判格局已經基本建成,知識產權專業化審判能力顯著提高。多元化技術事實查明機制不斷完善,“全國法院技術調查人才庫”已經收錄了450余名技術專家名單,覆蓋30多個技術領域。
“一直以來,人民法院積極參與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加強與知識產權行政職能部門溝通,推進行政執法標準與司法裁判標準的統一,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林廣海說。
人民法院積極推動行政執法和司法審判有效銜接,建立種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專家咨詢機制,推動建立中醫藥專利授權特別規則和特殊保護機制,充分發揮與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建立的“總對總”在線訴調對接工作機制,各地法院委派訴前調解涉知識產權糾紛案件超過2萬件。
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民法院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積極運用5G、AR等現代科技開展在線訴訟,實現了立案“不打烊”、審理“云端見”、執行“不掉線”。
人民法院加強對原始創新成果保護,加大對商標侵權行為打擊力度,重拳懲治商標攀附、仿冒搭車等行為,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深化國際司法交流合作,為全球知識產權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知識產權司法服務保障知識產權強國建設作用進一步發揮。
林廣海表示,人民法院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全面推進知識產權審判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司法服務,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記者 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