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023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知識產權大有可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帶來了他們用知識產權助力鄉村振興的寶貴經驗和中肯建議。
興產業 強優勢
全國人大代表、隴上莊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倩娟帶來當地以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
梁倩娟介紹,近年來,甘肅省隴南市大力發展地理標志產業,有效帶動農戶增收,走上致富之路。如武都區油橄欖,僅武都區,油橄欖基地種植面積已達51.6萬畝,惠及4.5萬農戶、21萬多人,適生區油橄欖人均收入2200元,綜合產值達18.6億元,油橄欖成了當地農民名副其實的“致富樹”。
“發展地理標志產業,有助于實現農業產業化,也有助于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梁倩娟表示,地理標志作為區域品牌,本身具有很強的組織功能,可以將分散的農戶聚集起來,按照統一的標準生產、加工,并采取統一的標識進行包裝、銷售,從而實現生產經營的產業化和規模化。另外,地理標志還可以讓區域內的單個農戶分享品牌利益,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民盟中央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并給出建議。“我們認為,充分發掘、培育、運用和保護地理標志,形成標志性的區域品牌,對實現富農強企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民盟中央在提交的“關于打造地理標志區域品牌,助力鄉村振興”的提案中提出,在原有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等規章的基礎上,整合并規范形成統一的地理標志保護法,增強專門立法的保護力度;加強宣傳引導,提升公眾對地理標志資源賦能作用的認識;強化對權利人和使用者的監督和管理,提升地理標志的質量,擴大知名度,增加附加值,將地理標志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此外,還應加強地理標志管理和保護監管,抓住“十四五”期間國家加大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建設的機遇,創新地理標志保護模式,加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根據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發展的實踐,建議將“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種能力”納入種業振興行動長期支持項目,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在保持現有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通過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賦能寒地水稻增產增效,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長期的科技支撐。
聶守軍認為,水稻生產對黑龍江省當好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的“主力軍”助推作用明顯,將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種能力納入種業振興行動長期支持項目,更加有利于延續這一優勢。雖然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育種技術集成、突破性品種選育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戰略意義顯著,屬長期基礎性公益研究,只有中央、省級、地方在種業提升方面持續給予資金、立項支持,才能產生長足進步。
興文化 聚人才
“鄉村要振興,非遺可先行。”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中醫藥大學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司富春表示,應明確非遺文化優勢,發掘其對鄉村振興的巨大潛力,鼓勵挖掘當地以村為單位的歷史和文脈,尋找每個村莊的個性特征,尋求非遺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推動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司富春認為,非遺的發展,鄉村的振興歸根到底是人才的振興和發展,做好人才的培養是振興路上要堅持的思路和方向。把人聚集起來,形成發展的合力,能有效激發村民們的干事熱情,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和力量。他建議,要著力扶持培養一批非遺文化傳承人和鄉村工匠能人等專業人才;優化鄉村環境,吸引在外創業的優秀文化能人回鄉反哺;充分發揮培根鑄魂作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非遺助力鄉村振興不僅體現在產業建設方面,更應與鄉村文化建設結合。民進中央在“關于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的提案中提出,非遺具有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拓寬鄉村振興發展路徑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非遺賦能鄉村振興面臨活化利用不足,與鄉村文化建設不緊密,非遺傳承交流傳播有限等問題。
為此民盟中央建議,非遺助力鄉村產業發展,應積極探索“非遺+”模式,利用農產品、農副產品的產品包裝和文化營銷,發掘文旅項目周邊和紀念品價值,以此融入相關產業。同時,把握新消費特點,打造融媒體平臺,提高非遺文創產品的傳播質量,使更多人參與非遺、親近非遺。在非遺助力鄉村文化建設方面,應挖掘非遺蘊含的文化精神,鼓勵對非遺進行再創作,運用地方戲曲、小品說唱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樣式,以鄉村生活、鄉村生產、鄉村習俗為切入點擴大宣傳,發揮非遺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功能。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多種知識產權類型為農村植入現代化的基因,將為農業農村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提供有力支撐。(記者 楊 柳 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