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程實際中提煉,到工程實際中應用,武漢理工大學研發出道路檢測系統——
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包容、韌性的可持續交通體系,是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舉措。其中,“安全”被置于首要位置。近年來,多起道路路面塌陷事故等為道路安全運營敲響了警鐘。武漢理工大學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羅蓉教授團隊針對工程實踐中的難題,把“從工程實際中提煉,到工程實際中應用”的技術,以“AI道路醫生”系統的形式推廣應用,覆蓋道路病害“識別—診斷—干預”全鏈條,有效防止道路“小病”變“大病”,有力支撐“平安交通”建設,服務交通強國戰略。
“‘AI道路醫生’系統主要涉及基于道路材料介電特性的病害特征識別技術、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道路隱藏病害精準識別與定位技術,以及基于探地雷達(GPR)和落錘式彎沉儀(FWD)的聯合檢測技術等3個核心技術。”羅蓉介紹,“AI道路醫生”系統在實際運作中,首先采用 GPR對路段進行無損檢測,并基于歷史數據和特征圖譜對該路段的病害進行分類識別;然后,“AI道路醫生”系統通過歷史檢測和養護數據,可對路段的病害進行深度剖析,結合 FWD檢測情況對其嚴重程度進行診斷;最后,該系統還可對路段病害發展情況進行預測,養護人員依據病害發展情況,選擇合適的養護方案,及時進行干預。
現就職于交通行業的于曉賀是羅蓉教授團隊成員。他介紹,應用“AI道路醫生”系統,可以智能識別定位路面結構內部的空洞、積水、開裂等隱藏病害,對危險路段進行安全預警,做到提前診斷、及時干預,在病害發展初期便以較低的人力物力投入,防止道路造成更大隱患,顯著降低隱藏病害誘發交通事故的風險,保障人民群眾安全出行需求。
“AI道路醫生”系統如何從研發端出發,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于曉賀介紹,技術團隊圍繞“AI道路醫生”系統進行了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拔覀兪紫葘诵募夹g和非核心技術成果進行區分,對核心技術成果優先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同時提前謀劃布局知識產權保護點,在相關技術研發過程中提前部署、善于總結,織密該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網?!?/p>
保護是手段,運用是方向。在創新成果獲得保護后,技術團隊結合工程實際項目,將相關專利通過項目進行轉化應用。除此之外,技術團隊在后期也會通過專利許可等方式進行成果轉化。
這只是羅蓉教授團隊重視創新成果轉化運用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多年來,該技術團隊堅持以解決工程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打造知識產權池,形成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并將其充分應用在工程實際中,為保障高速公路和市政道路安全運營、節省養護管理費用提供技術支撐。
羅蓉教授團隊在武漢理工大學并不是個例。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學校根據《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等有關要求,成立工作專班,建立工作推進機制,依托數智化平臺預處理盤點數據,形成存量專利盤點工作“施工表”“路線圖”,累計盤點專利8137件,進入轉化資源庫的專利6601件。盤點工作的高效開展,為學校后續促進專利轉化奠定基礎。
得益于高質效的專利轉化路徑,創新成果的實際運用成效不斷凸顯。截至目前,“AI道路醫生”系統擁有發明專利24件,軟件著作權8項,累計為湖北省2806公里的高速公路和市政道路“問診開方”,累計診斷出隱藏病害645處,提出針對性的養護方案,有效緩解了相關部門的管理和養護壓力。
湖北交投京珠高速公路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AI道路醫生”系統為京港澳高速湖北段“體檢”的里程累計達1841公里,開出的養護“處方”不僅提高了養護效率,還累計節省養護資金約1.56億元,不斷推動道路養護從“被動式搶修”向“預防式養護”轉變。(記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