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下稱《方案》),對大力推動專利產業化,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作出了專項部署。《方案》的出臺,為我國專利轉化和運用繪制了清晰的“路線圖”,是落實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部署的重要舉措。
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專利的重要供給者,要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起到支撐引領作用。《方案》圍繞“項目發現—評價審批—轉化運營—作價增值”的全鏈條對有組織推進專利轉化運用提出了新路徑,給新時代高校專利轉化運用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在項目發現階段,《方案》提出梳理盤活高校高價值存量專利的新路徑。《方案》從源頭出發,堅持轉化導向,倡導建立市場化的供需對接機制,有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專利資源庫并開展分層評價、差異化推廣,按產業細分領域向企業匹配推送。同時,《方案》鼓勵依托專業化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實現信息的實時更新和跨部門共享,提高工作協同性與轉化效率,引導高校與企業聯合攻關,形成更多符合產業需要的高價值專利。
在評價審批階段,《方案》提出專利轉化運用的考核與激勵的新路徑。《方案》從專利的轉化效益和轉化時效入手,鼓勵開發智能化評估工具,明確涉及專利考核的質量導向和轉化效益導向,推動加快實施以產業化前景分析為核心的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規范建立合理的知識產權歸屬與收益分配機制,加強跟蹤監測、評價反饋與登記備案機制;支持高校通過多種途徑籌資設立知識產權管理資金和運營基金,并通過加強立法一體推進專利保護與運用。《方案》進一步增強了權益保障,拓寬了激勵渠道,有助于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推進轉化的內生動力。
在轉化運營階段,《方案》提出構建高校專利協同轉化網絡的新路徑。高校專利轉化是知識鏈、創新鏈、產業鏈三者融合的系統工程,專利運營能力是能否實現高質量轉化的關鍵要素。《方案》提出要加強地方政府部門、產業園區、行業協會和全國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體系等各方協同,高標準建設知識產權運營網絡,支持專利代理服務機構提供集成化專利轉化運用解決方案、推進多元化知識產權金融支持、完善知識產權保險服務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等具體舉措。這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隊伍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充分參與到各主體的協同網絡中,探索與科研團隊和轉化企業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作價增值階段,《方案》對專利作價入股所形成國有股權的保值增值的考核提出新要求。高校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方式應符合學校和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方案》明確,探索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新模式,支持以“科技成果+認股權”方式入股企業,強調了健全專利轉化的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同時,《方案》對專利等科技成果作價入股所形成國有股權的保值增值,實施按年度、分類型、分階段整體考核,不再單獨進行個案考核,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由市場經營產生的風險,使更多高校敢于以作價入股方式實施專利轉化,對構建以知識產權形成的股權為紐帶的新型穩定的校地、校企合作生態具有重要意義。
總體來說,《方案》為高校有組織推進專利轉化運用制定了明確的任務目標,定位精準、保障有力,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相信在《方案》的引領下,面對未來技術更新和產業變革,我國可以更好發揮專利在促進科技創新和發展新產業新賽道中的重要作用,到2025年,推動一批高價值專利實現產業化,高校專利產業化率得以明顯提高。(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院長 任其龍)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文章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原標題:開拓新時代高校專利轉化運用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