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網通推動手機直連衛星芯片產業化——
無論是航行在廣闊的海洋,還是行進在林深草密的大山,只要手機中加入一個芯片,就可以“天地一體”,直連衛星獲得移動通信。近年來,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下稱中電網通)開展衛星通信終端輕量化、小型化、便攜化研究,在手機上打造出直連衛星功能的芯片,實現“只要能看到天空,就能得到衛星信號實現通信”。
在民用通信領域,移動通信網絡目前只覆蓋了全球不到10%的面積,而手機衛星通信則可以輕松覆蓋海洋、沙漠、深山等人煙稀少的地區。作為國內衛星通信領域的領軍企業,中電網通在這一領域積累了大量科研成果。截至2023年底,中電網通共擁有有效專利3000余件。
中電網通科技部負責人伍洋介紹,為了充分發揮這些專利應有的價值,中電網通加速專利梳理、實施產研協同,實現手機直連衛星芯片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這一科研成果產業化落地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專利產業化十大典型案例。
為推動科技成果早日落地,中電網通加速梳理盤活存量專利,制定了科學的專利評價方法,實施專利分級化管理,并在新申請專利和對專利的后續評價中應用。在知識產權轉化運用過程中,中電網通以衛星通信領域專利為試點,構建了基于技術價值、法律價值、市場價值3個價值維度9個細分指標的綜合評價體系,邀請發明人、技術專家、市場人員和法務部門分別對專利進行評價評估,符合要求的專利提交給評估公司進行專利價值評價。
2023年,經過專利評估評價,中電網通將“一種基于 SOC集成化可擴展衛星通信業務系統”發明專利,許可給河北神舟衛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神舟衛通)使用,為手機直連衛星芯片批量化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持。
在手機直連衛星芯片產業化過程中,中電網通與神舟衛通充分協調科技創新與產業推廣的關系,完成科研成果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雙方以“神舟衛通出題、中電網通答題”為導向,建立面向市場需求的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強化從產業實踐中凝練應用研究任務。
“中電網通利用在衛星通信領域的人才、技術優勢負責科技創新工作。神舟衛通則利用其先進的生產條件、高效的生產能力和靈活的用人方式負責產業化推廣運用。通過成果協同創新模式,雙方打通了科研成果從試驗樣品到定型產品最終到貨架商品的‘最后一公里’,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產業化中去。”中電網通手機直連衛星芯片項目總師王力權表示。
實現產研協同轉化,提高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格外重要。“與傳統的‘先轉化后獎勵’模式相比,‘先賦權后轉化’的模式不僅可以充分發揮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主人翁’作用,也可以幫助研究院所簡化科技成果轉化流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中電網通相關部門副主任王金海介紹,為解決科研人員產業化動力不足、效率不高等問題,中電網通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等試點,探索出一條“研究院引人、企業用人、合作育人”新路徑,對企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職務晉升機制進行改革,將產研合作中的人員交流、從業經歷作為重要的人才評價指標,提高人才在院企之間交流的積極性。
通過協同創新的產業化新模式,中電網通與神舟衛通針對手機直連衛星技術開展研究,利用現役“天通一號”衛星及地面系統,設計了新型低速衛星移動通信體制,突破了低靈敏度信道解調、輕量化極簡協議、極低碼率話音編解碼等關鍵技術,實現了手機直連衛星通信產業化發展。目前,中電網通在相關領域共擁有專利53件,其中發明專利42件,外觀設計專利11件,包含高價值發明專利10件。
“截至2023年底,公司憑借該產業化項目已取得經濟效益數億元。目前,以該芯片為核心的車載樣品已完成研制,正在向國內頭部汽車廠商進行推廣。隨著商業衛星移動終端不斷普及,未來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期待。”神舟衛通有關負責人如是說。(知識產權報 記者 蘇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