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通過專利有償許可和部分轉讓的方式加快技術應用,金風科技——
走進“中國風谷”新疆達坂城,矗立著的風力發電機組綿延成片,宛若“白色森林”。在這里,專利產業化的生動故事正在精彩上演。
2023年,在龍源達坂城二場項目中,33臺由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風科技)生產的 GWH191-6.X機組替換下155臺不同型號的老舊風機,減少了約78%的全場風機點位。“盡管風機點位個數減少,但龍源達坂城二場項目的電量卻增發了約6.6億千瓦時,是之前的2.5倍,年平均上網電量約9.33億千瓦時,項目經濟性大幅提高。”金風科技知識產權負責人郭霞告訴記者,新機組應用的偏航集電環技術,可以避免傳統機組為實現最大風能捕獲而帶來的電纜磨損、解纜時間過長、范圍受限造成的發電量損失等問題,實現了機組可靠性和發電量的“雙提升”。按照單機一年強制解纜兩次,等效年利用小時數增加1小時計算,一臺單機容量6MW的風機每年可提升發電量6000千瓦時。
偏航集電環技術是金風科技從“0”到“1”自主研發攻關的一項顛覆性創新,該技術的產業化運用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專利產業化十大典型案例。這背后,離不開技術研發團隊從“0”看到“10”的眼光和能力。
“起初,提出這項技術攻關時,鮮有人認可,甚至不少國外同行也質疑中國的企業是否有創新實力。”項目開端的種種不易,讓團隊的每一個人記憶猶新。頂著壓力,項目團隊在總工程師的支持下,靠著其他項目擠出的一點預算結余,做成了一臺原理樣機,在新疆進行運行試驗。然而,試運行還不到2個月,樣機的電阻卻增大9.8倍,這意味著樣機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均不理想。在嘗試多種貴金屬新材料方案后,仍不見效果,項目一度陷入停滯。
那時,新疆已入冬,嚴寒的天氣與項目的雙雙“遇冷”并沒有澆滅大家的那股沖勁兒。“在上下班的路上,大家都在琢磨著解決方案。”郭霞向記者講述,2020年春節期間,經過2個多月接觸電阻抑制方案的測試后,項目團隊終于攻克了該難題,前后歷時1年多,偏航集電環技術終于“破土而出”。
圍繞這項硬核技術,金風科技加緊專利布局,累計獲得39件專利授權和2件軟件著作權登記,包括14件發明專利、24件實用新型專利、1件外觀設計專利;并在海外提交了7件專利申請。
偏航集電環技術解決了行業內風電機組大型化固有技術難題,將有助于推動整個風力發電行業的技術迭代和升級。當意識到新技術對行業革新的重要意義時,金風科技決定以專利產業化的形式推動該技術加快落地應用,賦能整個行業發展。
“通過專利許可轉讓,創新技術能得到更廣泛的運用,同時也增強了我們自身的行業影響力與話語權。”郭霞介紹,經過前期專利評估與市場調研,金風科技以專利有償許可和部分轉讓的方式,許可制造商生產銷售相關產品供給第三方企業。基于該領域系列專利技術,金風科技正牽頭制定行業標準。
截至2023年底,應用偏航集電環相關專利的產品已經在國內外累計裝機4609臺,實現了陸地、海上風力發電機型全覆蓋。不僅如此,通過專利轉化運用,金風科技獲得收益超1500萬元,預計未來相關專利還將持續帶來每年數百萬元收益。
這只是金風科技大力推動專利產業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為支撐國家戰略,推動產業升級,金風科技從創新源頭、實施路徑等方面保障高價值知識產權產出;建立專利價值評估體系,實現專利分類分級管理,著力打造專利密集型產品,專利產業化實施轉化率達60%;積極推進專利成果轉化,持續打造產業協同創新合作,先后實現對外專利許可及轉讓數十項,持續推進專利“開源”,助力整個清潔能源行業及相關產業鏈的技術發展與進步。
如今,金風科技向“新”向“綠”的步伐已遍布全球六大洲41個國家。“未來,金風科技將充分發揮專利產業化運用優勢,通過合作加強知識產權共享,形成高價值專利產業鏈布局,實現產業資源優勢互補,提升產業鏈整體創新能力,促進更多新技術的產品化、商業化,激發風電行業新質生產力,推動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郭霞表示。(記者 張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