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前十!中國的創新力是怎樣煉成的?(二)
在中國創新的熱力圖上,24個全球百強創新集群閃耀光芒。
在前不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下稱《報告》)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排名中,中國以24個集群數量繼續位列全球第一,這是中國上榜數量連續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不僅如此,《報告》排名前十位的創新集群中,中國占據三席,分別排名第一、第四和第六位,“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名列榜首。
創新高原上一座座高峰聳立,構成了中國創新的骨骼。這些創新集群,推動創新與產業融合、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引擎,構成了國家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
中國創新集群何以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在國家知識產權局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介紹,中國能夠在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排名中取得亮眼的成績單,得益于中國對創新的高度重視、創新投入的持續增長、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的日益優化,以及各類主體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
《報告》顯示,科學論文發表量前三甲的集群分別為北京(占全球總量的4%)、上海—蘇州(2.5%)和深圳—香港—廣州(2.4%)。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比中,深圳—香港—廣州(9%)位居全球第二。
一組數據凸顯了創新投入和知識產權激勵在此間發揮的重要作用。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突破3.6萬億元,同比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2024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達到82.36分,再創歷史新高。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到52.4萬家,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達到372.7萬件,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進一步凸顯。高校和科研機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專利轉化運用,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累計達115.4萬次,一批高價值專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場景中加速落地。
創新集群發展的源動力從何而來?
當前,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支撐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成渝、武漢、西安區域科創中心建設加快推進……這都離不開知識產權在激勵創新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以“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為例,2024年,三地發明專利授權量共計11.3萬件,占國內總量的12.1%;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9萬件,占國內總量的27.5%。過去5年間,該創新集群風險資本交易量密度為每百萬人135宗。活躍的創新生態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業和高素質人才匯聚,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排名前十的創新集群中,北京市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在今年6月底達到171.8件,穩居全國首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倍,彰顯了北京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創新力、競爭力。《報告》顯示,在過去5年里,北京每百萬居民提交了2555件PCT國際專利申請,數字通信、計算機技術、視聽技術、半導體等成為北京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排名靠前的產業領域。
上海持續對標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評估,深化知識產權領域營商環境改革,打造全球創新要素的知識產權“強磁場”,吸引外資研發中心落滬累計達到603家。
蘇州在知識產權地方立法、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為創新活動提供了堅實的資源支撐與制度保障。《報告》顯示,“上海—蘇州”創新集群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球比重為3.3%,聚焦于計算機技術、數字通信、制藥、醫療技術等領域;科技論文發表量占全球比重為2.5%,集中在化學、生物技術等領域。
寧波首次躋身全球創新集群百強,得益于其活躍的民營經濟和堅實的制造業基礎——規上企業年研發投入超千億元;通過深化科技與產業融合、加強知識產權體系建設,寧波專利密集型產業占GDP比重已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樣躋身百強的寧德創新集群充分體現出在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快速進步——近年來,引進寧德時代、青拓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培育壯大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四大主導產業,構建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推動形成以知識產權引領創新、促進運用的發展格局。
WIPO助理總干事馬爾科·阿萊曼表示,大灣區、北京、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等已成為驅動未來科技與創業發展的創新樞紐,中國創新之路的成功不僅是國家的成就,也是對全球創新生態的重要貢獻,為全世界其他新興經濟體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記者 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