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專利轉化運用連接創新和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發力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知識產權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3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聯合各部門協同發力,加強央地聯動,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就長期以來高校和科研機構普遍存在的專利成果“不能轉”“不敢轉”“不愿轉”“不會轉”“不便轉”等情況精準破題,聚力攻堅,扎實推進高價值專利的產業化進程。
健全完善專項行動推進機制和政策體系
我國在部委層面成立由22個部門組成的專項行動部際推進機制,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內部成立了工作專班,推進走好從科技強、專利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的創新發展之路。
國家知識產權會同相關部門堅持全國一盤棋,與各地建立專項行動溝通聯絡、督促指導和數據通報等工作機制,推動全部省份結合實際制定出臺專項行動落實方案。制定出臺存量專利盤活、專利轉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重點產業強鏈增效等配套文件。同時,各部門也圍繞產業創新、成果轉化、中小企業成長、科技金融賦能等出臺相關政策文件50余份,專利轉化運用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12個省份建立由省政府領導同志擔任召集人的專項行動推進機制,19個省區市主要領導對專利轉化運用工作作出指示批示,部門協同、央地聯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工作格局加快形成。
歷史上首次完成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點
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教育部、工信部等7部門制定了《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積極指導指導2700余家高校和科研機構提前半年完成134.9萬件存量專利的全覆蓋盤點和價值分析,組織45萬余家企業利用盤活系統進行線上精準對接、智能匹配推動。各地按照“邊盤點、邊推廣、邊轉化”的思路,積極舉辦專利盤活現場推進會、存量專利對接推廣等活動,促進專利轉化。“知識產權服務萬里行”和跨區域專利轉化專場對接行動,舉辦各類活動1.6萬余場次,其中路演6000余次,推動2萬余件專利轉化落地或達成合作意向,達成簽約金額超62億元。
專利轉化運用堵點難點逐步打通
國家知識產權局強化專利轉化運用激勵導向,推動優化各類評價指標。推動建立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專利轉化的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等有利于專利轉化運用的長效機制。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教育部指導推動超過75%的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高校建立以產業化前景為核心的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會同科技部等5部門建立財政資助科研項目形成專利聲明制度,目前已聲明專利25.6萬件;統籌推進知識產權運營平臺體系建設,鏈接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等相關平臺載體,形成促進專利轉化的工作合力。
加快推進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深入實施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出臺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強鏈增效系列措施,有力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助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2024年全年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達到61.3萬次,同比增長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達7.6萬次,同比增長39.1%。指導認定第二批專利密集型產品3000多件,產值超9400億元。
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繼續聚焦專利產業化這條工作主線,在供給端,進一步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持續推動專利質量提升,形成更多符合產業需要的高價值專利,夯實專利轉化運用的質量基礎;在需求端,進一步推進產業知識產權協同發展,一體推進產業知識產權創新聯合體、專利池、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建設,有效發揮知識產權強鏈增效作用;在政策端,進一步協同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和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持續完善專利轉化運用激勵政策;在服務端,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知識產權運營平臺體系作用,進一步構建專利轉化運用良好服務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