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專利制度的正式建立。同年4月5日,作為中國專利行政審批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復審和無效審理部(下稱復審無效部)的前身專利復審委員會成立,專利復審無效制度由此誕生。40年來,復審無效部在審查質量、審查周期以及審查模式等方面,經歷了深刻的變革與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是一代又一代復審人齊心協力、砥礪前行的歷程,為我國知識產權事業蓬勃發展筑牢堅實根基。
嚴把審查質量關口
“近年來,復審無效部在提高專利復審無效審查質量等方面的舉措,真正做到了為創新主體保駕護航。”在一次專利審查與創新工作調研座談會上,某信息通信領域企業負責人高度肯定了復審無效部開展的相關工作。
審查質量是復審無效工作的生命線。40年間,面對不同的形勢和變化,復審無效部因時度勢,持續促進審查質量提升。
在專利復審無效制度實施初期,復審無效審查隊伍只有5個處室共20余人。“當時的審查質量高度依賴審查員的個人能力和責任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彼時案件量有限,盡管受限于技術手段,審查員以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嚴謹態度“精耕細作”,審查質量贏得了社會公眾的認可。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增強,社會公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斷提升,這對專利復審無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復審無效部持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對于新審查員,采取培訓、宣講、一對一帶教等舉措保障審查質量;對于資深審查員,通過開展前沿技術和法律培訓等方式,促進人才能力提升,在業務一線中搭平臺、壓擔子,發揮人才作用,保障復審無效案件整體的審查質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局黨組的統一部署下,復審無效部構建了業務指導、質量保障和審查培訓三大體系協調聯動機制,形成發現問題、制定規則、宣講培訓與實踐執行的完整閉環,確保審查標準執行一致。部門創新質評方式,逐步建立集中化、專業化的質評隊伍,分級分類開展質評工作,對案件質量準確評估的同時提煉個案經驗,實現案件效用最大化。根據各領域保護需求,自2020年起,復審無效部推出提質增效論壇,針對質量評價或保障工作中發現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研討,為相關領域的審查工作提供有力指導。
此外,司法監督對審查質量也起到了促進作用。通過專利復審無效案件一審維持率高和二審改判率低的數據對比,可以充分看出復審無效審查工作在接受司法監督后,得到了司法機關的認可,反映出復審無效部在保障審查質量方面所做的努力與成效。
在當前機制優化的新形勢下,復審無效部在保障審查質量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部門全面開展專利審查工作機制優化調整,調入180余人加強審查力量,健全完善協同工作體系。推動審查標準執行一致,持續完善業務指導機制,成立部級案例指導委員會和業務指導委員會,指導疑難案件審查,開展新領域新業態前瞻性研究。進一步優化調整質量保障專門力量,對復審審查質量進行評估和指導,保障全流程標準執行一致。為應對集中前置的變化,建立集中前置業務常態化交流機制,分析、研判并解決相關工作中發現的典型問題。今年,部門還將設立復審業務指導組,形成有效的質量保障循環,保證審查標準的執行一致和高質量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復審無效審查質量的提升還體現在社會滿意度的持續增長上。自2008年開展社會滿意度調查以來,復審無效專項的滿意度指數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并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整體保持向上的發展態勢,直觀反映出社會公眾對復審無效審查質量的認可和信任。
全力保障審查周期
回顧40年來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手工操作、紙質流轉,到如今的無紙化、信息化、智能化辦公,復審無效工作的審查周期逐步縮短并趨于穩定合理,這背后是復審無效部對提升審查效率的不懈努力以及制度、技術等多方面不斷革新的成果。
成立初期,由于條件限制,復審無效部的立案及流程管理工作由手工進行。工作人員需要手工查詢繳費情況、填寫紙質卡片記錄案件信息,查詢案件時也需手工翻找文件盒中的卡片。由于當時受理的復審請求和無效宣告請求案件數量并不多,這種手工模式基本上可以滿足案件流程管理的需要。
隨著復審和無效宣告請求案件的數量逐年增加,信息化手段為審查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助力。1999年,專利復審委員會開發了首個案件信息管理系統——“復審管理系統”,實現了案件數據的計算機化管理。2003年,“中國專利審批流程管理系統三期”(CPMSⅢ系統)復審無效子系統開始上線使用,復審及無效宣告案件的審查流程進一步優化,審查周期開始逐步縮短。2010年,作為中國專利電子審批系統(E系統)的子系統——復審無效宣告子系統正式上線運行,開啟了復審和無效宣告程序的無紙化審查,極大地提高了審查效率。2013年,面向公眾的“專利復審和無效宣告電子請求系統”正式開通運行,當事人可以通過該電子申請系統客戶端向部門以電子形式提交復審請求書、無效宣告請求書及各種中間文件。2018年,復審無效立案及流程管理系統、決定及判決檢索系統上線,進一步提升了審查效率。
審查能力提升是保障審查周期的重中之重。復審無效部持續加強審查員培訓,定期組織專業知識和法律知識的更新學習,確保審查員能夠掌握最新的技術和法律動態;選拔優秀審查員參與實踐鍛煉等活動,提升業務能力與綜合素養;加強與國外復審機構交流合作,增進彼此間業務了解。這些舉措共同推動了部門審查員專利審查能力和部門整體審查效率的提升。
近年來,復審無效部還持續推出創新舉措,進一步優化審查周期、提升審查效率。如,在制度保障方面,部門制定了一系列周期管理辦法。同時,積極探索并實施短周期案件管理模式,通過優化審查流程和管理機制,多措并舉縮短審查周期。此外,提供優先審查等渠道,滿足創新主體差異化需求,支持重點產業發展。
“審查效率的提升是‘站在前人肩膀之上’不斷探索而來的。”復審無效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復審無效審查周期已控制在相對合理的范圍之內。其中,無效案件審查周期嚴格控制在6個月以內,達到“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關于無效結案周期的指標要求,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最短;復審案件的合議審查周期則在合理范圍內穩步下降。
持續創新審查模式
現場審理、巡回審理、遠程審理、聯合審理……40年中,專利復審無效工作審查模式的創新與發展從未止步。
在專利復審無效制度實施的早期,審查模式相對單一,主要依賴于傳統的書面審查和口頭審理。其中,口頭審理是依當事人的請求或者專利復審委員會根據案情的需要而設置的一種行政聽證程序,旨在查清事實,給雙方當事人當庭對質和陳述意見的機會。
巡回審理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專利復審委員會在廣州進行了第一次巡回審理。此后,巡回審理成為專利復審委員會“走出去”的重要途徑和渠道。“巡回審理是合議組和各地當事人面對面進行交流的一種審查模式,可以節約當事人的時間成本,加強部門與地方知識產權部門的溝通和交流。”相關負責人介紹。
“針對爭議事實清楚、法律適用明確、案情相對簡單、合議組在口頭審理前的合議意見及口頭審理休庭合議意見均完全一致的專利無效宣告案件,合議組當庭作出審查結論,審查決定也將在10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送達當事人。”審查結論當庭宣布為創新主體提供了高效服務,進一步縮短了審查周期,為當事人第一時間獲知結論、盡快啟動后續程序提供了有力支撐。
聯合審理則是對于涉及同一專利權的專利確權案件和侵權糾紛案件,先后進行專利無效宣告請求案件審查、侵權糾紛案件行政裁決或法院審理的聯動審理模式,促進了專利行政確權與侵權糾紛司法程序(或行政裁決)銜接,提高了案件審理效率,惠及創新主體,廣受社會好評。此外,靈活、便捷的遠程審理逐漸成為復審無效案件的審查模式之一。當事人在辦公室、家里或者任何地方,只要基于互聯網,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都可以進行遠程口頭審理。目前,復審無效部共建成20間符合現場審理和遠程審理要求的標準審理庭和5間遠程審理庭。依托這些平臺,線上“面對面”交流溝通更加順暢,增強了知識產權服務創新的有效性和便捷性。
如今,審查模式創新已經成為復審無效審查工作的一大亮點。綜合運用這些審查模式既提高了審查質量和效率,又為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還有效促進了專利確權、侵權程序的有效銜接。“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堅持以國家需求和用戶滿意為導向,不斷探索復審審查模式創新,積極開展案件分類處理試點等,為創新主體提供更多高效、便捷的服務。”復審無效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四十載砥礪前行,四十載創新求變。回首40年發展歷程,復審無效部不斷適應形勢變化,提升審查質量、壓縮審查周期、創新審查模式,以高質量審查為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保駕護航。展望未來,復審無效部將繼續肩負使命,促進審查質量和效率提升,為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保障。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作者為陳婕 李星儀)